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送别诗

唐代送别诗

唐代送别诗
一、送别诗——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代送
别诗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以寄托诗人自己
的理想抱负。

2、初盛唐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
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最常见的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灞桥、
古道
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长满了柳树,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送别到灞桥折柳而别。

三、最常见的送别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
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
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淮
上与友人别》郑谷
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
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美好的祝愿。

如罗隐的《柳》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
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
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
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饮酒饯别)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
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6、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落日等)——凄凉失
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
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
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
绵远、悠长、无尽。

8、秋——遇秋而愁已成为古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秋代
表忧愁。

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
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
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
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如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
9、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
——豪放洒脱者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
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
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四、风格类型:感伤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由于音信难通,交通工具落后,一别经年,再
难相会,其间充满了殷切的叮嘱和深厚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
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中晚唐诗歌显得深沉,悲伤的情调。

如杜牧《赠别》“多情
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豪迈型——但离别并非全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就是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情,意境开阔而
音调爽朗。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抒情方式
1、望景生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
一幅雪景送客图,客人骑上马一步一回头地走了,绕过峰
回路转的弯道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上,而主人还望着雪地上
未被埋平的马蹄印出神,久久的不肯离去。

这两句不见一
字言情,而全部感情已经和盘托出了,且含蓄蕴藉,情景
并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这种情
感的再现。

2、以言寄情。

从诗句表象看是“说”,实际上是“劝”。


是平铺直叙的语言,而是语近情遥,含而不露,颇有“听
话听音”的味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语言质朴豪壮,不作缠绵哀怨之情,而发开慰之语。

在写
出极端恶劣的环境之后,吐出肺腑之言,催人向上,引人
奋发,情笃而又悲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
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表达的情感更为积极健康,更为
豁达真切。

3、借酒传情。

表达的调子虽然低一些,但感情却真挚。

“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面既有语言声响,又有动作。

双手举起酒杯相劝,把两颗将别之心紧紧连接在一起。

一别之后,将是茫茫黄沙,举目无亲,主人将一片赤诚之心浓缩到一杯琼浆之中,没有如泣如诉的痛说,也没有搜肠刮肚的抒怀,而是用最能表达情感的东西
———酒。

语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不尽之意于言外。


4、托物言情,格调高亢,意境深远而清晰。

“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耿介傲岸,玉洁冰清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对友人的心洁白无暇。

5、反衬达情,情真意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与友人马上挥手告别,内心的感受不直说,而是用马
来反衬,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彼此分离,禁不住引颈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尤如此,何况人呢?
诗人与友人的缱绻情谊得到有力的烘托和尽情的宣泄。


一反衬妙不可言,堪称神来之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