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之唐人送别诗浅析
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诵。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谊;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这些送别诗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并且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时代精神;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人和朋友离别时喜欢作诗相赠酬,按照习惯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别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
下面就从几首比较典型的唐人送别诗入手,探讨不同的风格与感情色彩。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为有了好友的鼓励和安慰,才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战。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仍向友人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初居安陆,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人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却写的是难分难舍的感伤离别情绪。
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
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而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
诗的后两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情色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在唐代送别诗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内心深情真挚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别诗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谊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会因人的情绪不同而变得不同。
唐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诗人在表现“情”和“意”的时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别诗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是唐代送别诗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唐代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这首诗情在
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竹林寺远,钟声触发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
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两种情怀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领会其中深意。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蕴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3]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
[4]贺新辉主编.唐诗精品鉴赏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