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

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

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

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一一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

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关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霍夫斯泰德认为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一)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一般认为欧美人注重个人能力, 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 而亚洲国家,比较注重权力的约束力,是高权力距离文化。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指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容忍程度。

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则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个体;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

喜福会》作为一部典型的反映移民生活的优秀影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强烈反差,有很强的代表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维度这个理论来对其进行解读。

二、对《喜福会》的文化维度解读(一)权力距离一一顺从长辈与个性独立中国社会有着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对长辈要顺从,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母亲们的生活中。

作为从中国旧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四位母亲接受的原初道德思想教育必然带有这种明显的传统中国文化烙印。

比如,薇弗莱的母亲林多在五岁那年,在母亲、媒婆和大户人家的共同协商下,订给大户人家做媳妇。

虽然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很惶恐,总是泪眼婆娑,但是她还是听了母亲的话,因为母亲总是对的。

送往婆家的前一天,母亲跟她说:“你耳朵比我大,将来一定比我有福气。

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对不要忘了你自己是谁。

”她也是一辈子记住母亲所说的话:“不要忘记你是谁。

”在每个母亲的经历中,虽然她们都是由于性格中被激发的叛逆和反抗而最终摆脱原来的环境束缚而背井离乡,但内在的文化血液却无法改变。

所以,在电影里我们看到几位母亲在对待女儿教育的问题上强调要顺从,女儿要听妈妈的话。

June 的母亲望女成凤,一直用自己心目中的母爱方式对June 进行教育,并在June 有所反抗的时候强势地喊出:“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

”母亲安美担心露西会受到听信别人意见的伤害,一再告诫露西不要听别人的,要听自己妈妈的话。

可是作为在美国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女儿们深受西方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影响,强调独立的个性精神。

在片中我们看到,June 不满母亲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强迫其练琴,她不甘示弱地对母亲吼着:“我又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甚至不惜以故意在演奏现场出丑这一消极反应为代价以换取个性意志的自由。

同样,薇弗莱不满母亲将自己的一些成就拿来到处炫耀,她向母亲喊道:“如果你这么喜欢炫耀,为何你自己不去下棋呢?”她想要摆脱母亲的掌控,绝不要被母亲的意见摆弄,偷偷跟外国人恋爱、同居,然后带母亲去她在外面的房子里暗示母亲这既定的事实,她刻意让自己不在乎母亲对她的选择表现出来的冷漠。

露西与母亲之间也是如此,为显示自己的独立性,越是母亲不让做的,露西偏偏去做。

比如,在自己的婚姻遇到危机时,露西几乎同所有认识的人都谈论了,唯独不告诉自己的母亲。

这些举动,在她们的母亲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但放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背景下去解读,却是顺理成章的。

(二)不确定性规避一一不苟言笑与情绪外露中华文化总体品质上内敛、深沉,对于社会不确定事件和来自环境的威胁往往采取沉默、容忍、回避的态度。

而西方文化总体表现为敢说敢做,直抒胸臆。

这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对立在片中母女争吵的场景时表现深刻,常常看到的是女儿们总是将喜怒写在脸上,大声苛责、宣泄情绪,而母亲却沉默不语,而是采取中国传统的忍让、以退为进的方法。

June 的母亲在June 的眼里是一个冷漠的、对女儿非常失望的母亲,她在一次冲突中对母亲我一切都不合格,达不到你的要求。

”但是其母亲确实从来没放弃过对女儿的希望,只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式在默默地关心着女儿,母亲看得见她,但她却没有看见母亲,等母亲过世后,她才发现她从没有了解过母亲。

薇弗莱的白人男友由于不懂中国传统礼仪而在餐桌上出尽洋相,其母亲虽然内心对其不满,但仍然采取了容忍、宽容的态度。

甚至在后来依然顺从了女儿的意志准许了他们的婚姻。

这点在影片中美容院那场母女冲突的对话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薇弗莱实在忍不住对她的母亲发出这样的质问:“为何你不喜欢理查?”母亲回答:“若我不喜欢,我就不会有任何批评,只会沉默地诅咒他得癌症。

”这一文化差异的对比冲突在露西与其男友第一次面见未来的公公婆婆时的场景达到高潮:露西的未来婆婆由于担心未来儿媳的种族背景影响到其子的事业发展,对此,露西采取了隐忍顺从的态度,而此时其男友挺身而出,面对母亲大声斥责:“妈,知道吗,我一直知道你很混蛋,但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让我以你为耻。

”这种激烈的、不尊敬长辈的行为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从美国文化背景来理解,则显得见怪不怪了。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突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强烈,主要体现在对于“我们”和“我”的概念认知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社会成员对内群体组织的服从和认同,把“我们”放在第一位。

电影中母亲们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女儿们的身上,女儿的成长是第一位的,如电影中两位母亲见面的话题就是各自炫耀自己的女儿,她们的成功也是母亲的成功。

而美国文化强调个性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我”被放大到独立的存在,个人追求、个人幸福是单个个体的行为。

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片中June 和薇弗莱这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对母亲意志的公然违抗和对立,可以理解为这种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

Lena婚后首先提出家庭账单AA 制,反映其性格中的美国文化的烙印,而其白人丈夫对此欣然接受,甚至乐此不疲,最终导致提出这一建议的Lena 也忍无可忍。

无限膨胀的“我”在走向极致后终于迎来它的反面:母亲的一席话唤醒了Lena沉睡心中已久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得出了“尊重、温柔”而非“冷漠、自我”才是婚姻第一要义的结论。

而露西的故事则走向反面。

其一开始便因为对丈夫的爱和“感激”而对其温柔、恭顺,乃至失去自我,却换来丈夫出轨、婚姻濒临破裂的窘境。

最终,在大雨滂沱后的庭院中,一向外表温柔的露西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对丈夫要求卖掉“我们”的房子的要求勇敢地说“不”:“你不能拿走我的房子,不能带走我的女儿,你不能夺走我的任何的一部分!”这种觉醒反而招致具备西方文化基因的丈夫的刮目相看,一段婚姻就此得以挽救。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一一谦逊温和与直截了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礼仪,生活中强调“谦虚是美德”。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直截了当,对于他人的赞扬和褒奖,总是坦然受之。

这一文化冲突在薇弗莱带其男友参加其家庭宴会这一场景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薇弗莱的母亲端上一盘自认为最拿手的一道菜, 嘴里还说“这道菜不怎么咸,不够香,不好吃,请包涵”。

哪知这位“不解风情”的男友果真根据自己的口味判断得出了“菜确实烧得不好”的结论,并往菜里大洒酱油,弄得满桌尴尬。

此外,西方文化的男性化维度还表现在人物的敢爱敢恨、敢于表达上面,如前面提到的露西男友怒斥其母亲的片段,是这一文化性格的最好诠释。

三、结语移民电影大多问题的解决通常以大和谐而收场。

在第一代移民的心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也许已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

但在《喜福会》这部电影里,通过一个又一个精美的瞬间,我们依然看到了编剧和导演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忍的执著,以及对于两种文化冲突的善意的解析与阐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