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喜福会》中“两类人”的含义探讨

《喜福会》中“两类人”的含义探讨

《喜福会》中“两类人”的含义探讨
作者:杜妮珊
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

她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也受到很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两类人》是其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喜福会》中的第八个故事,该故事描述了一对住在加州的母女吴素云与吴景美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随着故事的发展,不难发现,母女俩对彼此的感情都发生了转变。

其中母亲带有异域色彩的口音以及行为举止也给该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的色彩。

但本文所探讨的,是标题中“两类人”的含义。

关键词:喜福会;两类人;含义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1、序言
吴景美的母亲吴素云于1949年在中国几乎失去了一切,而后来到美国。

在她看来,美国是一个可以将一个人造就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模样的地方。

同时,她望女成凤,对女儿吴景美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2、发展
理发:在吴素云看来,女儿本应该成为一个奇才,即“中国的雪莉·邓波儿”。

为了变得更优秀,在母亲的监视下,母女二人一同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雪莉的旧电影。

随后,女儿又被带到了美容美发学校,剪得彼得潘式的发型。

尽管母亲常常因失望而发出哀叹,但女儿的心情同其母亲一样,对前景广阔的未来充满希望。

考试:母女二人常坐在餐桌上进行测试,女儿需要完成国家首都、计算、背诵圣经内容等。

然而,女儿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在又一次看到母亲失望的神情后,女儿对于成为奇才的渴望逐渐消失,也使母亲也逐渐对其放弃了希望。

看电视:两三个月以来,母亲再也没有提起过女儿成为奇才这件事。

当她们用破旧电视一同观看《苏利文剧场》时,母亲被里面的音乐和有着彼得潘式发型的中国小女孩深深吸引住了。

学钢琴:三天后,母亲告诉了女儿她关于钢琴课的打算。

她的老师是失聪的钟先生。

女儿不想学,但还是在激烈的争吵后妥协了。

学习过程中,她并非在努力尝试着成为优秀的钢琴家,而是习得懒惰、逃避错误,固执己见。

在听到林多阿姨对其女儿的吹捧后,她下定决心不再幼稚。

才艺秀:几周后,母亲与钟老师密谋为女儿报名了才艺秀。

女儿得到了二手的钢琴,打算着弹奏“祈求的孩”。

尽管这首曲子不像听起来那么难,女儿还是弹奏着她内心的“狂想曲”。

然而在弹奏时,随着错误的出现,演出彻底失败。

这击垮了她,也令她感到无比懊悔。

3、高潮
在才艺秀的失败后,女儿下定决定不再弹奏钢琴。

然而当她在看电视时,母亲却下令关掉电视,练习钢琴。

母女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期间女儿说了极其尖锐的话,这将母亲彻底击垮。

4、结局
几年来,伴随着女儿一次次辜负母亲的期望,母亲再也没有提起弹钢琴的事。

而在女儿13岁生日时,母亲赠予了她一架钢琴。

当女儿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弹时,母亲对女儿依然保有坚定的信心,并鼓励其学习速度之快。

也是因此,母女俩和好如初,理解彼此,并对自身做出了调整。

二、对“两类人”的理解
1、两类女儿
“只有两种女儿,”母亲用中文大声喊道。

“一种是顺从的,另一种是跟随自己思想的!”只有听话的女儿才能住在这所房子里。

!景美母亲的这句话对应着本文的标题——两类人。

从景美母亲的言行来看,她的女儿和喜福会其他人的女儿是两类人。

母亲对景美抱有很大的希望,即成为一个像雪莉·邓波儿一样的神童,在考试中做得很好,学习弹钢琴,在才艺表演等方面表现出色等。

然而,她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这些期望。

她并没有像她母亲所期望的那样成为神童。

同时,喜福会的朋友们在两种女儿之间的矛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她带回了太多的奖杯。

她整天下棋。

一整天,我都无暇顾及她的奖金。

”林多阿姨如此“抱怨”道。

虽然两个女儿一起长大,有着好似姐妹间亲密无间的友谊,但他们大部分都憎恨对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激烈。

此外,女儿是“追随自己的心灵”的人之一。

虽然在起初,她是与母亲共同为成为一个神童的愿景感到兴奋,但数次看到母亲失望的表情之后,她内心逐渐燃起了抵触的情绪。

另一种女儿,正如这篇短文中的女儿曾经所认为的母亲所认为的理想的女儿——他们是顺从的,所以他们可以住在房子里。

他们可以和他们的母亲相处得很好,他们可以为他们的母亲感到骄傲,他们总是可以在街上或在任何可能的地方被他们的母亲炫耀。

2、女儿和母亲
母亲在中国过着悲惨的生活,她在来到美国之前就失去了一切。

她失去了她的丈夫,她的两个孩子,仅有景美这唯一的女儿。

同时,美国在她看来是个梦想实现的地方,她希望弥补她失去的一切——期待女儿会成为天才。

她有时会因为女儿的发型不好,在她做的测试中表现不佳,在才艺表演上弹钢琴而感到失望。

此后,她表现得非常失望,这也就是后来女儿所察觉到的。

而此时,女儿在成长,她一直在培养自己的思想,她内心的个人主义开始出现。

当差异达到一定水平时,她崩溃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说出过激的言语——“我希望我不是你的女儿。

”“我希望你不是我的母亲。

”“那么我希望我从来没有出生过。


实际上,在对这两种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中,它可以代表两种文化。

母亲是在中国长大的。

她是当时典型的中国妇女的代表。

而女儿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一直在接受来自美国的新想法。

女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国妇女,尽管有时她会受到母亲的影响。

因此,母女之间的冲突是两种文化的碰撞。

母亲在离开中国后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圈子中有着大量的片段式英语。

她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把她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她遭受了如此多的痛苦,而痛苦可能会毁灭一个人。

她很坚强,能忍受女儿的误解和大喊大叫。

她是一个坚强的中国女人。

而女儿,则处于一种不同的心态。

她有点倔强,就像她母亲一样。

她接受了美国教育。

她有她自己的思维方式。

于是她内心的反抗开始兴起。

她和母亲吵架,固执己见,拒绝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她母亲告诉她要做的事情。

3、“两类”冲突的化解
在这部作品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冲突到和解的过渡,最终导致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和谐。

在美国,他们的生活条件仍不乐观。

母亲会把女儿带到美容培训学校,而不是发廊;她会从她打扫的房子里得到杂志;电视是旧的,声音经常中断。

即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仍然过着自己的生活。

他们适应了这种生活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适应另一种文化。

然而,母亲会接受他们的孩子与行为。

母亲说:“你不是最好的,但你正在尽你最大的努力,我只要求你做最好的自己。

你以为我要你成为天才?谁说你要成为天才!当时几乎每一个中国母亲都会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

但这一神童式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

林多阿姨对女儿的抱怨实际上是一种炫耀,但在两个孩子的比较之下,母亲仍然对女儿充满希望。

才艺表演失败后,文中的女儿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适应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若是我们早些时候有这一理解呢?冲突和代沟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弥补。

在适应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分歧的同时,我们最终可以达成“两类”冲突的化解。

三、总结
在《喜福会》中,两类人的冲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是女儿之间的差异性;其二是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差异性。

不同的差异性造成各式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导致关系的分歧。

但从更深层次来理解,文中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不同也代表着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文章最后“两类人”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也意味着两种文化之间得到了包容与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