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是一国财政管理的基本法律,用于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以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预算法通常包括总则、预算管理职权和收支范围、预算的编制和审批、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决算、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在中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4年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该法经过2018年12月29日修正。
预算法的解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解读:
1. 预算体系:预算体系是预算法的核心,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
一般公共预算是最主要的预算类型,以税收为主要收入来源,用于政府的运转、民生支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则是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对象设立的
专项预算,用于特定目的或特定群体的支出。
2. 预算管理职权:预算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监督等。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进行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收支范围:预算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的收支范围,明确了各个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收支范围内进行收支管理,不得超范围收支。
4. 预算的编制和审批: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是预算法的重要内容
之一。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审批。
在编制预算时,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并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在审批预算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5. 预算的执行和调整:预算的执行和调整是预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在执行预算时,应当遵循预算的安排和要求,确保预算的执行效果。
在调整预算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6. 决算:决算是预算法的最后环节之一。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在编制决算时,应当遵循决算的安排和要求,确保决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审批决算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确保决算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7. 监督和法律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是预算法的保障措施之一。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进行监督,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进行预算管理,不得违法违规操作。
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一份旨在规范政府的
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的法律文件。
为了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
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对于预算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预算管理合法合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