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印度教
•
•
•
•
• 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 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 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 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後来才逐渐有了 四个种姓。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 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 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 己的种姓。 • 种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 婚制。种姓之间必须遵守神圣的达磨 (法),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 往,不能共食、并坐。 •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 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 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 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 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吠陀》,《阿达婆吠陀》 (《歌咏明论》、《赞 颂明论》、《祭祀明 论》、《禳灾明论》)
吠陀教多神信仰
• 天界:天神、太阳神、黎明神 • 空界:雷神、风神、雨神 • 地界:火神、酒神、河神
吠陀教四大神
• 战神兼雷神因陀罗 (Indra)、 • 火神阿耆尼(Agni)、 • 酒神苏摩(Soma) • 医神双马童(Asvinau)
– 商羯罗认为,只有把个人的精神“我”与宇宙的精神“梵”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的 也即“不二”的真实存在。信仰印度教的目的,就是要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 就是梵”,如此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实现最终的解脱。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
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
– 9-12世纪,诸派别:
– 虔诚派:产生于12世纪的南印度, 主张对神的无限信仰和绝对虔诚, 反对种姓制度与歧视妇女,反对 繁冗的祭祀仪式。
3、印度教
– 4世纪笈多王朝,吸收佛教与耆那教的教义与 民间多神信仰,创造出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 与《罗摩衍那》,塑造了三位主神 – 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位一体
– “创造宇宙之神”——梵天 (Brahma)
―维护宇宙之神”——毗湿奴 (Vişhnu)
– ―终结宇宙之神”——湿婆 (Śiva)
– 8世纪商羯罗:《梵经注》——梵我不二论——将佛教逐出印度— —将婆罗门教改名为印度教 – 梵我不二论:
2、婆罗门教(公元前1千年)
• 婆罗门(圣典、伟大优越)—梵天 • 婆罗摩那(掌圣典的教士)—婆罗门教
–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印度种姓制度
• 婆罗门(Brahmin):祭司贵族,掌握神权, 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 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Kshatriya):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 下的各级官吏,比如武士;他们掌握国家的 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Vaishya):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 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 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Sūdra):奴隶,主要是原来生活在印 度河流域的土著,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 (不可接触者),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 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二 印度教的经典和教义
1、经典(梵文)
– 吠陀文献:《吠陀》(原人)- 《梵书》(婆罗门书)-《森林 书》-《奥义书》(《吠檀多》) -《梵经》(《吠檀多经》)-
《往世书》(第五吠陀书)
– 神话传说与叙事-哲理书:《往 世书》(神话传说);《摩诃婆
罗多》-《薄伽梵歌》(梵我同
一,通过瑜伽达到涅槃) – 瑜伽:"结合" ,"平衡" ,"统一"
– 罗摩克那会:又称新吠 檀多派,由印度哲学家 辩喜于1897年在加尔各 答创立。主张对印度教 和吠檀多派进行改革, 主张宗教一律平等,要 求宗教和平。
印度哲学家辩喜
• 印度教大会:印度民族运动 领袖洛-提拉克于1915年创立, 提倡一种泛印度主义,既针 对英国殖民者,也针对印度 的穆斯林。
• 号召组织全国性的印度教徒 联盟,推广印地语,要求被 迫加入伊斯兰教者改信印度 教,主张在南亚次大陆建立 以印度教为统治基础的国家, 用合法手段重新统一印度和 巴基斯坦,反对穆斯林,排 斥一切非印度教徒,实行强 迫的印度教教育。
作为印度教修行 方式的瑜伽风靡 全世界
独具特色的印度民族歌舞与印度教也不无关系
印度的种姓冲突引起 全世界的关注
一 印度教的历史源流
1、吠陀教(公元前2千年) 背景:雅利安人自公元前第三 千纪入侵,征服达罗毗 荼人,建立新的文化体 系。
• 吠陀(Veda),又译为韦达经、 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印度宗 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最重 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 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 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 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 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 “四吠陀书”:《梨俱吠陀》, 思是“知识”、“启示”的意 《夜柔吠陀》,《娑摩 思,中译文又作“明论”。
2、教义
•
梵我同一:《梨俱吠陀》(原人,梵、 我)-《奥义书》(梵我同一)- 《梵经》(梵之神化、本体化)
• 业报轮回:《奥义书》
• 祭祀与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梵天-创造神;毗湿 奴-保护神;湿婆-毁灭、再生神) 共33000神
• 智慧之道:认识梵我同一 • 行为之道:出世与“四行期”:梵行 (青年)-家住(成年)-林栖-遁 世(晚年)
泰戈尔,R,(1861~1941)使之生如夏花 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 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1884至1911年担 任梵 社秘书,20年代 创办国际大学。
《飞鸟集》
• 我曾经受苦过,曾经失望过,曾经体 会过“死亡”,于是我以我在这伟大 的世界里为乐。 • • 让我真真实实地活着吧,我的上帝, 这样,死对于我也就成了真实的了。
马来西亚等地印度 教徒过“大宝森 节”,以自虐方式 向神表忏悔与赎罪 之意
印度北方邦城市瓦拉纳西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印度 教圣城之一。印度教教徒最大的愿望是到有“圣 河”之称的恒河中浸泡沐浴,洗去“罪孽”,求 神赐福;死后能在瓦拉纳西火化,并将骨灰撒入 恒河。
在恒河“圣水”中沐浴的印度教 教徒
在瓦拉纳西恒河沿岸晨浴的印度 教教徒。
三 印度教的礼仪与节日
1、礼仪
– 祭祀(五大祭):梵天 -诸神-生灵-祖灵- 人间 – 仪礼(13种):受胎, 成男,分发,出生,命 名,出游,哺养,结发, 剃发,入法,归家,结 婚,葬礼
2、节日:
• 洒红节(春节),灯节(财),乘车节 (毗湿奴派),难近母节(性力派),黑 天神诞辰节(毗湿奴派)
一名印度教教徒带着自己的儿子 在“圣河”中沐浴。
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之恒河畔一 瞥。
印度教的传统节日提吉节期间, 加尔各答一名叫Arpita Das的15岁 少女在展示她手上画的图案。
当前印度的主要冲突
• (1)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宗 教等“异教”的冲突 • (2)印度种姓冲突
分组讨论:印度教与印度政治?
• 背景:1757年英国入侵印度,开 始民族自觉,并以西方的民主、 平等、自由等观念来改革印度教。
– 梵社:罗姆-莫汉-罗易于1828年在 加尔各答创立,以《奥义书》为经 典,融合伊斯兰教对唯一神的信仰, 尊奉梵天为唯一神,反对种姓分离、 教派对立与祭祀仪式,否定业报轮 回,反对寡妇殉葬、童婚、多妻等 陋习。
婆罗门神话
随着婆罗门教的开展,所崇拜 的神逐渐集中到有主导作用或力 量强大的神(主神崇拜),阿耆 尼(Agni)演变成创造神梵天 (Brahma);楼陀罗(Rudra)演变 成破坏神湿婆(shiva);再加上天 界的守护神毗湿奴(visnu),被称 婆罗门神话的三大主神。至于吠 陀神话中的别的神,全变成这三 个主神的化身的一部分了。
– 最高的梵是世界之源,万物依靠梵产生而梵并不依赖世界。梵是统一、永恒、纯净、 先验的意识。它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 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但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便赋予梵种种属性。 这样,梵就有了两个: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另一个是下 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限制之梵。下梵具体表现为神祇、个体灵魂(个我)和 世界万象。 世界是梵通过“摩耶”制造的。“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现象世界是由下智的 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按照他的理论,梵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 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 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空大是有1/2空+1/8水+1/8 火+1/8风+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构成的。现象 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
印度教概论
• 印度有居世界第二的人口,号 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有 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新兴 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出众的 心理素质。
• 要理解印度民族与其 文化,必须理解印度 教。
印度教神话对日 本漫画文化影响 甚大
印度教思想是泰戈 尔创作的源泉
以印度教神话为 题材的浮雕是世 界级艺术瑰宝
•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 最后的话。
《飞鸟集》
• 上帝对于大帝国会生厌,却决不会厌恶那小小的花朵。 • 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 • 绿草是无愧于它所生长的伟大世界的。
•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圣社(雅利安社):由 达耶难陀-萨拉斯瓦迪于 1875年建立,反偶像崇 拜、种姓制度和社会陋 俗,以建立吠陀社会主 义为宗旨。
– 毗湿奴派:由12世纪的罗摩奴阇 创立,信奉毗湿奴,主张禁欲苦 行。
– 湿婆派:信奉湿婆,奉林珈,反 对婆罗门至上,主张种姓平等。 – 性力派:崇拜湿婆之妻难近母、 时母、吉祥天女等女神,奉林珈 与优尼(女性生殖器),认为女 神的性力是宇宙创生之本,修男 女瑜伽术。
4、近现代的新印度教(19-20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