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的诊断及治疗_外二科(王云山)ppt课件

休克的诊断及治疗_外二科(王云山)ppt课件

定义
休克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创 伤,细菌感染和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多器官功能 衰竭综合征。
分类
休克的分类在治疗上有实际意义,根据病因不同, 可分为: 1、感染性休克:又称败血症休克,细菌性休克, 内毒素休克,中毒性休克。 如;出血坏死性胰 腺炎,化脓性腹膜炎,创伤并发严重感染。
• 2、心源性休克:多因心梗,心律失常,充血性 心功能不全,也可由于心脏伤造成的急性血容 量降低,急性心包填塞后严重血、气胸导致回 心血量减少,左室容量不足,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减少,从而细胞缺氧和重要器官损伤。
微静脉(Venule):包括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集合微 静脉,肌性微静脉,内径20-50微米
,仅有平滑肌,无括约肌,为容量血管。
2、动静脉短路(A-Vshunt):内径25-30微米 为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动静脉吻合支,正常情 况下吻合支是关闭的,内含有丰富的平滑肌、括 约肌,受交感N支配(以B受体占优势),在发生休 克时,血管开放,血流直接从微动脉流至微静脉, 因为吻合支没有交换功能,是非营养血流,休克 时此血流增加,所以组织细胞发生营养障碍。
⑴、儿茶酚胺: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素髓质 系统兴奋过亢;血液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 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作用a-受体,引起小 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回升;小静脉收 缩,回心血量增多。儿茶酚胺作用B-受体使心 收缩力↑,心搏量↑,使机体暂时保持相对平
失血性休克各期微循环的主要改变(表1)
⑹、激肽:组织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 受损,胶原暴露,使因子Ⅻ激活,进而激活激肽系统水 平升高。激肽可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血浆外渗,有效 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第二节 微循环结构与功能
• 目前的研究认为休克的本质不是血压,而是血流, 即使把血压升到正常,但如果生命器官缺血时间 太久,微循环衰竭,休克也不易救治。微循环就 是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也 是血管与组织接触最密切的地方,是机体内进行 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微循环结构与功能。 在显微镜下微循环有三条通道(如图)。
3、直捷通路(Thorough fare channel):血液从微 动脉经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至微静脉,此通路 短而直,阻力小,血液通过时速度快,很少进行 物质交换。
(二)、微循环的调节。
微循环既受交感N支配,又受血液或局部组织所产 生的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所调节。血管活性物 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全身组织所产生的,是 收缩血管的;如儿茶酚胺,肾素等;一类是局部 产生的是舒张血管的;如组织胺、5-羟色胺、 缓激肽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腺苷化合物、乳酸、 多糖体、核苷酸、前列腺素等。(表1)
⑵、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休克时肾血液灌注减少 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血液肾素Ⅱ(ATⅡ)水平显著↑,在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时,血中 AT-Ⅱ浓度增加60倍,由于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 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10倍),使组织灌注量 ↓,组织缺血缺氧加重。
⑶、血管加压素:血容量↓可引起血管加素↑,疼痛 和AT-Ⅱ ↑可刺激其释放,其作用是通过缩血管 和抗利尿作用起到代偿作用。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为:
⊙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特点是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 流量↓,皮温↓,故又称“冷休克”。多见于失血 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以及大部分感染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特点是 心输出↑,外周阻力↓,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 多,皮温↑,故又称“暖休克”,多见于少部分 感染性休克。
项目
小动脉
缺血期
淤血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
收缩(+++) 收缩(+)
器官功能衰竭
微动脉
收缩(±)
收缩(±)

前毛细血管收缩(+++) 舒张 (后微动脉)
舒张
微静脉 小静脉
收缩(+)
收缩(++)收缩(+++)
真毛细 血管网
缩闭
淤血、血 浆渗出
凝血与纤溶出血
舒张 收缩(++) 纤溶出血
衡,但是过高过久水平的儿茶酚胺导致组织缺氧。
• 3、神经性休克:剧烈疼痛,精神紧张而发生的 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快而弱,又称“原 发性休克”. 由于脊髓后脑干损伤,解剖上 传导功能阻断可使血管的功能性丧失,而引起 低血压.
• 4、过敏性休克: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或口服 某些药物,通过Ⅰ型变态反应而发生休克
• 5、低血容量休克:大失血、失液引起血液总量 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
1、毛细血管网,即营养通道,包括: 微动脉(Arteriole),内径20-25微米.
枝以上,占全身血管总长90%,真毛细血管之 间有丰富的交通支,组成毛细血管网,正常时仅 有20%是开放的,通过的血量占总血量的5- 10%,约500-1000毫升,大部分处于 关闭状态,每隔30秒到数分钟轮流开放,真毛 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因此, 血液从后微动脉到真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的通道 是营养通道。毛细血管因管径极小,只能容许一 个细胞通过,又要进行物质交换,故血流速度极 慢,相当于主动脉血流的1/800。
1)失血性休克:因出血而致全身绝对血容量减 少。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10%-15%就可能 出现休克。
2)创伤性休克:为机体出现严重破坏后所引起 的休克,与失血性休克的区别在于并无十分活跃 的外出血或内出血。多在广泛软组织挫伤,大面 积深度烧伤,挤压伤,多发骨折或手术中麻醉不 全等多种因素造成。 广泛性创面渗血,损伤 或挤压部位的细胞失活,毛细血管广泛渗透,血 浆成分向“第三间隙”转移,形成组织肿胀,细 胞水肿以及血容量减少。
⑷、心肌抑制因子:心肌抑制因子是一种小分子多 肽,源于溶酶体释放的酸性蛋白酶对细胞蛋白成 分和血浆蛋白的水解。休克时,胰腺缺血,导致 酸性蛋白酶显著升高,从而生成大量的心肌抑
制因子。其作用是内脏血管收缩,抑制心肌兴奋-收缩偶 联及抑制单核细胞功能作用,使休克加重。
⑸、组胺:由于组织缺氧,酸中毒和Ⅰ型变态反应机制导 致组胺↑↑。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微静脉收缩,血 管通透性增加;作用于H2受体,使微动脉和毛细血管 扩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