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方向,向学生介绍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参照目前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架构,即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等5个方面。
重点以物联网技术为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再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主要变化,以普及型教育为主,让学生能够知晓更多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其典型工作任务为:以物联网为主,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多方位了解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程通过以多方位多角度介绍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新一代信息的技术的内涵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应用效果,知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应用场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升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门以知识性介绍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讲解,并且使用电教平台将本门课程的各种应用场景演示给同学们看。
(2)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主要以案例讲解为主,及时考核,互动提高。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主要采取“启发──演示──评价”的三环节教学法。
(二)考核与评价
1、考核方法:围绕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教师和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2、考核内容:考核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专业素养、作业和项目完成情况。
3、考核形式:平时成绩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4、考核标准:按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选编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实际。
2、要体现通用性、实用性、先进性。
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体现地区行业特点。
3、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选编教材,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引出必须的理论知识,并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4、选编的教材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5、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材选编时,应充分考虑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
6、参考书的选择:
①《新一代信息技术》秦安碧李成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四)教学设施
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与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场地包括:多媒体教室、综合电脑实验室。
(五)教学资源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摄像、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其它说明
1. 本课程标准属于首次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