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团山隧道出口进洞施工方案

最新大团山隧道出口进洞施工方案

大团山隧道出口进洞施工方案大团山隧道出口进洞施工方案1 编制依据及范围1.1编制依据(1)新建铁路玉溪至磨憨线施工图(DK328+382.5大团山隧道设计图、玉磨施路专-14、玉磨施路专-16);(2)新建铁路玉溪至磨憨线设计附图(玉磨隧附01、玉磨隧附14);(3)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尤其在客运专线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4)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滇南铁路有限公司规章制度;(5)我公司经认证中心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6)相关技术标准、施工指南及滇南铁路有限公司下发的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HZ-1-82)1.2编制范围大团山隧道DK329+435~DK328+610段。

2 工程概况2.1概述本隧道位于普文~野象谷区间,进口里程DK327+330,出口里程为DK329+435,隧道全长2105m,中心里程DK328+382.5。

本隧道为双线隧道,左右线间距为 4.2~4.633m。

隧道线路纵坡:隧道进口段1170m位于9‰的下坡,出口段935m位于21‰下坡。

全隧除进口DK327+330~DK327+782.422段位于半径R=2800的左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

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163m,最小埋深约13m,洞身有1处浅埋段。

测区属侵蚀剥蚀构造低中山区地貌,线路附近地面高程939.3~1091.9m,最大高差52.6m,自然横坡5°~25°,局部较陡。

山间浅沟发育,部分沟槽平坦宽缓。

地形波状起伏,丘坡上覆土层较薄;局部基岩裸露;沟槽等低洼地带覆土较厚。

隧道进出口有公路可达线路附近,交通较方便。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下伏地层为白垩纪景星组(K1j1)泥岩加砂岩,以及断层角砾(Fbr)。

地层岩性分述如下:<7-3>粉质粘土(Q4dl+el):褐红色,硬塑状,手捏有粉粒感,含20%角砾,角砾呈菱角状,表层0.3m可见植物根系,分布于测区丘包上,厚0~3m,局部稍厚,属II级普通土,D组填料。

<11-11>泥岩夹砂岩(K1j1):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景洪幅> K1j1底层厚884.5m,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含长石石英砂岩夹杂色泥岩。

出露盐泉。

根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揭示,该段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

砂岩为浅灰色、灰白色,棕黄色,中~细粒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厚层状,质稍硬;泥岩,紫红、褐灰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易风化剥落,具遇水软化崩解,失水收缩开裂等特性。

据钻孔揭示,风化差异较大,岩质软硬不均。

全风化带<W4>15~40m,属III级硬土,D组填料;弱风化带< W2>,节理发育,节理面延伸较长,属IV级软石,C组填料。

<22-2>断层角砾(Fbr):浅灰,褐红,褐黄等色,主要以断层角砾为主,一般呈碎石土,角砾土状,中密,石质为砂岩、泥岩等,胶结一般局部为糜棱岩、压碎岩,赋水性较差。

分布于大团山推测断层破碎带,宽5~10m。

属IV级软石,C组填料。

不良地质包括:滑坡、顺层、顺层偏压,无特殊岩土。

(1)滑坡大团山隧道沿线分布有11 处滑坡,距隧道有一定距离,对隧道主体工程无影响。

(2)顺层、顺层偏压线路沿构造线走向展布,岩层走向与线路的夹角3度,视倾角45度,倾向右侧,岩层产状为N25°W/45°SW,地层岩性为砂岩。

DK329+060~DK329+435隧道工程左侧边墙存在顺层偏压。

(3)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①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新统滑坡堆积层、冲洪积、坡残积层粉质黏土,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好,富水性弱。

②基岩裂隙水:线路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景星组下段砂岩、泥岩、均为碎屑岩,所含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之中,地下水的富水性与岩性相关,其中泥岩风化裂隙发育,但构造裂隙不发育,由于岩体抗风化能力弱,风化明显,节理裂隙多被风化泥充填,贮水空间小,富水性贫弱,而砂岩中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弱、中等,总体富水性弱~中等。

地下水埋深随地形起状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地势低洼地带水位埋深较浅,山区地带水位埋深大,地下水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低洼地带还可接受地表水侧向补给,以裂隙水的形式迳流、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以散流排泄为主。

段内受大荒田-官坪山断裂影响,下伏基岩岩体破碎,基岩裂隙水较发育。

2.2洞口概况隧道出口位于粉质黏土、弱、强、全风化砂岩夹泥岩中,洞口桩号位于DK329+425,洞门采用5m单压式明洞门及5m偏压式明洞段。

大团山隧道DK329+060~DK329+435段左侧边墙存在顺层偏压,为保证大团山隧道出口(出口里程:DK329+435)边坡稳定及结构安全,于隧道明暗分界两侧设置3根预加固桩。

具体参数详见下表:表2-1 大团山隧道出口预加固桩参数表出口临时边、仰坡采用喷锚网临时防护,参数为:喷C20砼,厚10cm,φ22砂浆锚杆,每根长3.5m,间距1m×1m,梅花型布置;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5cm×25cm;直立面防护参数:喷C20砼,厚10cm,φ22砂浆锚杆,每根长6m,间距1.25m×1.25m,梅花型布置;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5cm×25cm。

洞口至分界处右侧永久仰坡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节点间距3m,主锚杆长度8m;明洞段永久边、仰坡及洞口至分界处左侧永久边坡采用人字型截水骨架防护(3×3m)。

DK329+430处单压明洞边墙外侧设C30混凝土挡头墙,前端采用M10浆砌片石回填成台阶式挡墙,挡墙顶宽1.2m,高度9m。

进洞前采用超前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大管棚采用钢管规格为:无缝钢花管,长度为35m,无缝钢花管(Φ108,壁厚8mm)以丝扣连接而成,管棚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3°,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 施工布置隧道进洞时按照“永临结合,洞口洞身施工结合,隧道工程与相邻工程的施工相结合,满足施工及环保要求,方便施工,少占耕地”的原则进行施工布置。

具体布置详见《大团山隧道出口平面布置图》。

3.1 施工用风前期施工用风采用柴油压风机供风,后期洞内施工用风由布置在洞口右侧的供风站提供,站内配置4台25m3/min 的固定式空压机,供风干管选用直径为Φ200的钢管,支管选用φ50的高压胶管。

3.2 施工用水在大团山隧道出口右侧设钢板水箱蓄水,采用管道增压泵向工作面供水。

3.3 施工用电在大团山隧道出口右侧(桩号:DK329+435)安装一台800KVA 变压器(型号规格:S11—M—800/35/0.4),电源从大临35KV供电线路上“T”接。

3.4 弃碴场大团山隧道出口工区开挖弃碴运往DK329+000右侧900m大白树隧道进口弃碴场。

3.5 污水处理池在洞口左侧设置污水处理池,施工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到路侧排水系统中。

3.6 应急仓库、救援通道在洞口左侧设置应急仓库,存放应急抢险必备的工器具。

隧道内设置应急管道,要求如下:(1)沿隧道墙脚地面处至少设置一条救生应急管道,管道采用直径不小于600mm、壁厚不小于8mm的钢管。

应急管道内设应急水管(饮用)、电话线、照明线等。

(2)管道纵向设置范围:管口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12m,另一端延伸至已施作衬砌外1~2倍洞径。

(3)掌子面附近设应急工具包:存应急电筒、灯具、活动扳手、钢锯、锤子、钢纤、电话机等应急工具。

(4)掌子面设应急救生包:内存放10人左右一天应急食物及饮用水;箱内备包扎纱布、消毒药水、常见外伤药等。

应急食品定期更换。

(5)救生通道需跟随掌子面的前移而移动。

应急管道施工单位应结合施工工法妥善设置,确保在紧急状况下畅通。

(6)“应急管包”由专人专职负责。

3.7 轴流风机在洞口右侧设置轴流风机,采用压入式通风。

4 进洞方案4.1 施工工序严格执行洞口施工工序:洞口截排水系统→洞口预加固桩施工→由上至下,逐层开挖边(仰)坡(层高不大于2m),随挖随护→开挖大管棚施工平台,完成导管墙及导向管施工,施作大管棚→进洞→逐层落底,施作边坡挡墙。

4.2 工艺流程洞口段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4.34.3.1在隧道洞口施工前先检查边、仰坡以上部位的稳定情况,清除表面的各种杂物(悬石、危石等),施工期间实施不间断检测和防护,然后进行施工放样工作,在洞口施工前做好洞顶截水沟。

4.3.2 洞口截水沟施工洞顶截水沟于边仰坡开挖边缘线外5m~8m处设置。

采用C25混凝土浇筑,边沟坡比为1:1~1:1.5,断面图(单位:m)如下。

截水沟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清理工作面→沟槽开挖→槽基验收→C25混凝土浇筑→洒水养护→交工验收。

(1)施工放样测量员根据图纸设计,采用拉尺法进行截水沟线型测设,并结合实际地形和排水需要,标定沟槽开挖线,并对截水沟线型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水沟线型的直顺。

(2)清理工作面在开挖沟槽之前,应沿截水沟走向清理周围浮石,以防止施工时浮石滑落,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沟槽开挖人工开挖沟槽,平顺处可由机械进行开挖。

开挖工程中控制好平面开挖尺寸及深度,避免沟槽超挖及欠挖。

①截水沟的开挖由上而下进行。

②截水沟开挖土石方沿指定线路弃下,弃碴时派专人警戒。

③截水沟出口根据实际地形设定,连接周边排水沟或天然排水系统。

④截水沟的平纵转角处需设置半径不小于5m的圆曲线。

⑤截水沟槽开挖完成,经监理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4)沟身C25浇筑①模板制作安装:选用专用的胶合板或采购木料现场加工,模板要求表面光洁、硬度好,预先刷脱模剂备用。

模板安装前先放线,按线支立,侧模一次支立完成,两侧模间相对固定,模板与沿面间的空隙用砂浆封堵。

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检查模板是否固定牢固,并清理基槽内松土、杂物,基底用水泥砂浆找平,厚5cm。

混凝土料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至现场,人工入仓。

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应尽量缩短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φ30软式振捣器振捣,振捣应做到快插慢拔,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