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冉茂勋前言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

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

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

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1、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都是标准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标准律句,因欲穷千里目的“欲”,本应是平声字,而欲是仄声字,即平声错用为仄声,但“穷千”二字都是平声字而连接,所以没犯孤平,也是符合律句要求的,只因这一欲字而成次标准律句。

2、仄起入韵式(首句平收)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而且都是在其该句的第一个字,“寥”本该是仄声,却用平声,“白”本该是平声,却用仄声,“闲”本该是仄,却用平。

一般说来,在一首诗里,要尽量避免重字,但这首诗里连用三个“宫”字,却显得活泼自然,堪称一流。

3、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端《鸣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四句都是标准的律句。

筝:是有十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

描绘一个青春才女,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在她华丽的书房门前拂琴,故意弹错,目的在于吸引像周郎一样俊美而通晓音律的男儿来指正,因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可谓曲尽幽情。

4、平起入韵式(首句平收)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卢纶《塞下曲》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除第一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标准律句。

鹫翎:大鹰的羽毛;金仆姑:弓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军旗上的飘带;蝥弧:军旗名,《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本诗描绘军容整肃,将帅威严,全军同仇敌忾的情景。

(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七绝,就是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的绝句诗。

所谓绝句即绝诗,也称“截句”。

绝、截、断,均有短截之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七绝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绝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即五绝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

七绝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1、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除第二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

该诗长期以来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绪和愿望。

2、平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除第三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该仄声,而“沧”为平声,第二句第一字本该为仄声,但“除”是平声;末句也是用“修”的平声字来救“半”字的仄声的。

这是一首悼亡诗,构思奇妙:曾到过大海,对任何江河也不再觉得浩大;曾会过巫山神女,再见到任何女人,也不觉得美丽,现在随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过,都不回头看她们一眼,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还思念着你。

3、仄起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前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后两句是标准律句。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

据《唐诗纪事》载:李涉是唐文宗时太学博士,以诗名世,书亦誉满乡里。

井栏砂是安徽安庆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经此地夜宿,遇土匪,问:“何人”,从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书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灯下展纸笔。

涉问:“上款可题”,答曰“无须”,于是下笔一挥而就如前诗。

虽然反映当时社会治安极坏,官匪一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会尊重诗人,爱好诗书的时代风气,连土匪也慕名求之。

4、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只有末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均是次标准律句。

(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律的平仄和五绝一样,由两首五绝构成。

其区别在于:用“粘”、“对”的方法使句型变化演进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上联,下句为下联,每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叫失对,是诗家大忌。

首、尾两联和绝句一样,不要求对仗,但作者要对不限。

1、仄起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除颈联上联和尾联下联为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为标准句。

首、颔、颈三联均对仗,首联上联无谓语,其下联也以无谓语相对。

颔联上联是:“主、谓、定、宾、状”,其下联也以相同的词性相对。

颈联也是相同的句式。

但忌同义词相对,否则叫“合掌”。

2、仄起入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只有颔联上联的“露”字和尾联上联的“寄”字,本该平声而用了仄声,所以,除该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是标准律句。

而且颔联上联将“白露”一词倒置拆散,下联也把“明月”一词倒置拆散相对。

也说明这首诗是在当年白露节晚上写的。

这些细节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乡明”句为后人乐道。

3、平起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只有首联上联,颔联下联和尾联下联是标准律句,其余6联均是次标准律句。

这是一首写秋山风景的名诗,有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动和静,有个人情感的注入,真不愧为丹青妙手。

(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是格律诗的正宗,有关格律诗的禁忌,原则等都在七律里充分体现,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里就不存在五不论,六分明;七绝不要求对仗,而在七律里一应俱全,且要求严格,所以,较为难写。

七律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温庭筠《利州南度》澹然空水带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此诗只有首联下联和颈联下联两句是标准律句,其余皆是次标准律句。

关于对仗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

这里只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凡是次标准律句,都是在这个“口诀”的指导下创作的,但是不能机械理解这个口诀,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脚三平”为前提,所以,这个口诀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汉字多为单字双音节,“一三五”不在音节上,故可不论,“二四六”都在音节上,故强调分明。

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不论,三就要论,三不论,五就要论,否则就犯孤平、尾三仄、脚三平的错误。

如该诗首联上联第一个字是平声位,但用了仄声“澹”字,所以,只好把相邻的第三字的仄声位换成平声“空”,使之与“然”形成连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

这句诗就是“一不论,三就要论”的理由。

这里还要讲对仗的音节,必须按格律的要求创作,否则会犯“雷同”的错误。

例如这首诗的颔联音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也是:“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颈联的格律音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也如是: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也就是说颔联的音节是“二、二、一、二”,颈联的音节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后三个字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