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酵工业菌种改良1
(一)基因突变类型(表型分类)
营养缺陷型(株)
选择性突变
抗性突变型(株)
条件致死突变(株)
非选择型突变
形态突变型(株) 抗原突变型(株)
产量突变型(株)
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合成某种 物质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 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类型。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 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的突变 株。
(二)诱变育种
诱变 + 筛选 诱变是随机的;筛选是定向的 目前发酵工业生产菌株都是经 过突变改造过的。
1、诱变育种的基本规律
2、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诱变剂的选择 诱变基本过程 诱变剂剂量的选择 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突变株的筛选
(1)诱变剂的选择
诱变剂作用的普遍性:
在其它菌种选育中诱变效果好的诱变剂。 如:UV 亚硝基胍(NTG),快中子
影印检出法
夹层培养法
限量补给法
在含少量的( 0.01% )蛋白胨的 MM 上培养, 大菌落为野生型 小菌落的为缺陷型。
C-4:鉴定缺陷型
生长谱法 组合营养物法 组 合 补 充 培 养 基 法
生长谱法
斜面菌种-----生理盐水洗下细胞-----洗涤-----涂布(105个/皿)
纸片1:氨基酸混合液; 纸片3: 核酸水解液;
突变是独立的。某一基因 发生突变不会影响其它基 因的突变率。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 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 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
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 相影响。 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第四节发酵工业菌种改良
菌种改良技术的进步是发酵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所以,育种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不损及微生物基 本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采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 学以及各种工程学的方法,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结 构,打破原有的代谢机制,使之成为“浪费型” 菌株。同时,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设计安排,进行 目的产物的过量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的目的。
孢子悬液------诱变----适当培养(表型迟)涂布平板----打孔取菌落-----琼脂块培养4 -5天—
测定琼脂块所含的抗生素的抑菌圈----效价高菌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
抗药性突变株的应用:
*作为菌株的遗传标记 *作为生产菌种
(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如“吡哆醇高产菌株的筛选”
诱变剂的特异性:经验之谈
四环素族抗生素用亚硝酸、羟胺, 青霉素用氮芥、乙烯亚胺、亚硝基胍.
菌株的差异:(即使是同一菌) A:遗传性不稳定的菌株-----用缓和诱变剂 B:遗传性稳定的菌株----首用强,后用缓。 考虑诱变机制: UV 嘧啶, 亚硝酸 嘌呤,因此复合用为好
(2)诱变基本过程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一组:1 二组:2 三组:3 四组:4 五组:5
2 6 7 8 9
3 7 10 11 12
4 8 11 13 14
5 9 12 14 15
1)每组内无重复的营养因子 2)每组中应包含只出现一次的因子 3)每组中其他因子应分别出现二次
组合营养物法:
组合补充培养法
如是多个缺陷型菌株, 则制成各营养组合平板,将待测菌 株依次点接到这一组平板的对应位 置上, 根据在各平板上的生长情况逐个分 析各菌株的缺陷型 MM+A +B +C +A+B +A+C
(3)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的筛 选
A: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野生型菌株: 原养型菌株:
B 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
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 菌株生长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x]:在MM中有针对性地
加入一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
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
C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步骤
C-1:诱变处理(同前讲述) C-2 :淘汰野生型( 浓缩缺陷型 ) C-3:检出缺陷型 C-4:鉴定缺陷型
C-2:淘汰野生型(浓缩缺陷 型)
(1)抗生素法
野生型菌株在MM上生长 +青霉素—杀死G+ 缺陷型菌株在MM上不生长 +青霉素—-不杀死
↓ 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 ↓ 诱变处理
↓
筛选
↓
保藏和扩大试验
出发菌株的选择
出发菌株应具备
①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高; ②具有特定性状的生产能力
◆出发菌株的来源 ①自然界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②历经生产考验的菌株: ③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制备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
要求 ①菌体处于对数生长期, ②细胞分散且为单细胞, 方法:① 玻璃珠打散10-15min; ② 加0.3%吐温80 ③ 用无菌脱脂棉过滤。 制备:物理诱变剂——生理盐水 化学诱变剂——缓冲液 浓度: 细菌、放线菌 108个/ml 霉菌、酵母菌 106个/ml
(3)诱变剂剂量的选择
用 50—85% 的杀菌剂量,此 时正突变率高,特别是出 发菌株已是高产菌株
诱变剂的剂量对产量变异影响的可能结果
a.未经诱变剂处理;b.变异幅度扩大,但正负突变相等; c.正突变占优势;d.负突变占优势
(4)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诱变剂使用方式 单一处理 复合处理 诱变处理条件: 温度(生长温度) PH(缓冲剂) 处理时间 诱变作用的终止:用解毒剂、用水稀 释
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
可逆性:正向突变率=回复突变率
(四)基因突变的机制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1、生产中育种 10-6突变率 ---寻找正向突变菌株 2、定向培育优良菌种 牛型结核杆菌------13年----230 代----卡介苗(减毒活菌疫苗)
(5)突变株的筛选
筛选条件:基因型+环境=表型 表型迟延 充分表 达
分离性迟延现象
生理性迟延现象
(5)突变株的筛选
合适的筛选方法 : 平皿快速检测法 变色圈法 透明圈法 抑菌圈法 梯度平板法 生长圈法
摇瓶培养法
第一轮:
诱变处理
初筛
(每瓶一株)
一个出发菌株→→→ 选出200个菌株→→→ 选出50株
制霉菌素法则适合于真菌
抗生素处理完 后,离心收集 细胞,并转入 低渗溶液
(2)菌丝过滤法
适于:丝状(放线菌、霉菌)
原理: 野生型基本培养基上发育成菌 丝; 缺陷型孢子不萌发可通过滤膜, 野生型菌丝不能通过。
C-3:检出缺陷型
逐个检出法 影印检出法 夹层培养法 限量补给法
逐个检出法
纸片2:维生素混合液; 纸片4: 酵母水解液
组合营养物法:
A 将多种营养因子编组;
b. 将组合液的纸片放在涂菌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 c. 结果分析; 一组:1 二组:2 三组:3 四组:4 五组:5 2 6 7 8 9 3 7 10 11 12 4 8 11 13 14 5 9 12 14 15
复筛
→→→选出5株 (每瓶四株) 40株 复筛 40株 初筛 诱变处理 5个出发菌株→→→ →→ → 选出50株 →→ →选出5株 40株 第二轮: 40株 (每瓶一株) 40株 (每瓶四株)
3、三类突变株的筛选
产量突变株筛选 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筛选
琼脂块培养法(春日霉素)
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
方法
基因突变: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 基因的直接进化: 点突变、易错PCR、DNA Shuffling等
一、基因突变
突变:指生物体的表型发生的可遗 传的变化。 狭义突变:基因突变—点突变 广义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6 突变的几率:10 ---10-9 野生菌株 ---突变-----突变株
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 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 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 结构发生改变
(二)突变率
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 状突变的几率。 突变率为10–8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 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 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 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 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 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