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完全堵管处理
准备的材料:三通分别连接导管、20ml空注射器,装有尿激的 1ml注射器。 剂量:10万单位尿激酶用20ml生理盐水稀释(5000单位/ml) 方法:开通空注射器与导管连接通路,回抽后关闭该通路,使 导管内形成负压。开放三通使尿激酶注射器与导管相通,在负 压的作用下,尿激酶注入导管内,保留半小时至一小时后用 20ml空注射器回抽通畅,再用20ml盐水脉冲冲管,如果回抽不 畅,重复上述步骤数次直至通畅。如果不能溶栓再通,可考虑 拔除导管。
分级标准及处理选自: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年第21卷第34期
PICC穿刺处渗液
症状:穿刺点有液体渗出。
原因:纤维蛋白鞘形成或静脉血栓形成;导管体内部分破损;穿 刺损伤淋巴管或病人对导管产生排斥反应
渗液处理
1. 通过 B 超或血管造影明确渗液原因; 2. 导管体内部分破损可根据情况修复导管或拔除导管; 3. 其他原因引起的可根据渗液多少选择水胶体/藻酸盐敷料+透明敷料固 定导管。
❖ 抬高患肢,增加手指的精细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
❖ 局部: --- 喜疗妥乳膏,可预防性使用。置管后,穿刺点上方可以贴水胶体。 --- 物理治疗:红外线、微波照射等。
--根据需要使用抗生素 如果在3天后症状没有缓解考虑拔管
CONTENTS
2 导管堵管
PICC堵塞的常见原因
❖ 不正确固定方法使导管打折 ❖ 维护不当,未及时或正确冲管 ❖ 药物沉积:甘露醇等 ❖ 药物配伍禁忌 ❖ 脂类药物堵塞:脂肪乳
4. 局部热敷促进吸收及炎症消退。 5.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局部换药并使用抗 菌敷料,取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并使用敏感抗生素。
picc的定义
•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入(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的 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PICC置管操作简单、穿 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最长可至1年,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 期的静脉输液治疗,保护了外周静脉并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 患者带来的痛苦。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条索样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4 条索样物形成 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 1英寸(
2.54cm)
2、临床表现
➢ 沿静脉走行的发红、肿胀、疼痛。有“ 红线”样改变,触之有条索状改变
➢ 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限症状:局部的硬结 ➢ 多发生在置管后 2-10 天(常见一周)
处理
1.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 每天评估穿刺局部,并按要求及时更换敷料,夏天适当 缩短敷料更换间隔时间。
3. 出现穿刺点局部感染时,要及时就诊,局部有脓性分泌 物要把分泌物尽量挤出,局部可用碘伏湿敷15min后,再用 生理盐水清洁,穿刺局部用银离子敷料覆盖,再视渗出多少 选择纱布敷料或透明敷料覆盖。
1、原因:
置管因素:穿刺针、导丝、导入鞘对血管及静脉瓣的刺激 置管部位:肘关节下,肘窝处等 导管型号选择:血管内径与导管型号不配备 肢体的活动:导管与血管之间摩擦 维护不当:固定不牢 导管移位:血流量、高渗性药物 其他因素:心理因素,年龄等
级别
临床标准
0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PICC堵塞的标准
➢ 部分堵塞:能够输入液体但输液速度减慢,不能抽出回血 ➢ 完全堵塞:即不能输入液体,也不能抽出回血
不完全堵管处理
可以输注液体,但速度减慢,不能抽回血,或回抽时阻力增大
❖ 肝素盐水回抽法:10ML注射器(含2~5ML肝素盐水)接导管尾 端,尽量回抽
❖ 注意:血凝块堵塞可先用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 从导管中抽出。反复回抽时切忌将空气注入体内,同时避免因 用力将导管带出体外。注意不可用暴力冲管来清除血凝块,以 免使导管损伤,破裂。
2、穿刺点Ⅱ级渗血:
尽量选择弹性较好、走向较直的血管进针,穿刺点避开关节,穿刺时避免直刺血 管。穿刺后,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情况,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固 定止血,但应注意弹力绷带不宜缠绕过紧,否则静脉回流不畅会导致肢体肿胀不 适。
对于因长期卧床、鼻饲饮食导致低蛋白血症使伤口不易愈合而渗血的患者,可指导家属将 鱼、肉碾碎,打成糊状鼻饲;保证每日的鼻饲肠内营养液。
PICC常见并发症
1 穿刺相关并发症
2 穿刺后并发症
穿刺相关并发症
A
送管不到位
C
误穿动脉
B 导管易位
D
渗血、水肿
穿刺后并发症
1 机械性静脉炎 2 导管堵管 3 穿刺点的渗血、渗液
4 导管相关性感染 5 导管损失与断裂
6 穿刺点局部皮肤问题
7 导管脱落
CONTENTS
1 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CONTENTS
3 穿刺点的渗血、渗液
PICC穿刺处渗血
原因:包括穿刺损伤;病人有出 血倾向;抗凝治疗的病人;穿刺 点选择不当,如靠近关节部位穿 刺;穿刺部位活动过度;穿刺针 直刺血管等。
渗血处理
1、穿刺点0-Ⅰ级渗血:
置管后在穿刺点上方加盖4~6层无菌纱布,用透明敷贴固定后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 扎预防局部渗血、渗液。术后24h换药,继续用2~4层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再盖以透 明贴膜,每班观察,少量渗血不予干预,48h后再更换敷料。
3、穿刺点Ⅲ级渗血:
发生PICC置管后Ⅲ级渗血的原因主要有穿刺损伤严重,凝血功能下降。 对于凝血酶时间延长的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的渗血,在穿刺点周围撒 凝血酶粉剂500U,然后在穿刺点上方加盖4~6层无菌纱布,用透明敷 贴固定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并及时汇报医生局部渗血情况。待 渗血级别降至0级,解除弹力绷带,1~2d更换敷料1次,用2~4层无菌 纱布压住针眼,再盖以透明敷贴。
CONTENTS
4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
症状:穿刺部位局部感染,表现为局部皮肤红和压痛甚至脓性分泌物渗出(针眼 2 cm 内)等。局部皮肤的炎性反应,如未及时处理,将会发展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染。(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
原因:包括无菌操作不严;局部出血或潮湿后未及时更换敷料;未按规定时间更 换敷料;病人免于力低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