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的发展需求。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唤起了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野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选题以奉化滕头村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归纳出乡村旅游的3种主要开发模式,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大学生的旅游,国内外学者的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差异,也有着各自的研究结果。

2.1 国外研究现状乡村旅游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欧洲发达国家,但大规模的开展可以追溯到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

因为国外的国情与我国国情大不相同,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等。

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例如王素洁,刘海英(2007)通过整理国际旅游相关资料,认为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供给、需求、影响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在上述研究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了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

主要有:对乡村旅游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乡村旅游有关术语、作用和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研究,国际合作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共时比较研究及对乡村旅游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历时归纳研究。

姚治国(2007)认为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立足点集中在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建立;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具有研究内容丰富性、方法手段先进性、区域尺度二元性、政策引导规范性等特征。

Al Haija, Ahmed Abu(2010)指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当中,旅游发展与当地文化产生了冲突,文章着力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尊重自然资源和真实的当地文化,同时也考虑了投资者的利益,规划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主要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

乡村旅游开始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地区。

我们国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于乡村旅游的改进措施、乡村旅游发展动机研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之间的关系等等。

(1)乡村旅游的概念目前对于乡村旅游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刘红艳(2005)认为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乡村旅游资源和藉此存在的旅游产品不可转移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只能是与都市具有一定距离的乡村社区。

②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资源是乡村旅游吸引力所在,它们受人类干扰强度低,景观自然属性强,可以满足客娱乐、求知、度假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

③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居住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及经历,劳作方式等有别于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

④乡村旅游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其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旅游动机分析方面的研究基于上海、南京两城市居民19种旅游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张春花,卢松,魏军(2007)用社会统计学的因子、聚类分析等定量方法,将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划分为游览观光型、康体放松型、体验学习型三大类。

并通过比较这两个城市居民的动机均值差异,分析出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主要动机和内在诱因。

徐培,熊云明(2009)根据不同特征旅游者来庐山旅游的旅游动机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旅游动机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均值比较。

其中性别对旅游者动机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另外,选择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变量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了旅游动机的差异。

胡绿俊,文军(2009)认为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

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

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经营者可以根据这一动机,再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3)都市型乡村旅游研究①乡村旅游的区位特征张传时(2010)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区位分布主要有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两种。

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城市化压力和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最为发达和典型。

吴必虎(2008)发现中国乡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100km 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其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 2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 70 km 左右的地区。

②都市型乡村旅游吴国清(2008)认为都市型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一种特殊形式,从空间范围来看,都市型乡村旅游立足于大都市及附近乡村地区;从客源市场来看,都市型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是所依托都市的居民,呈现出“都市客源—乡村资源”单向流动特征。

张传时(2010)认为都市型乡村旅游:1、在本质上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乡村性是其有别于都市其他旅游形式的特性。

2、属于都市游憩空间构成部分。

城市是一个娱乐机器,通过战略性的政治与经济活动来创造娱乐,利用文化来加强经济。

娱乐生活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四大行为中的闲暇行为,是体现时尚生活与亚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其对应的娱乐场所状况是体现现代城市经济功能与生活空间质量的标志。

3、在空间区位上集中在距大城市 25 ~30 km 范围内。

1 km 范围是居民的社区型基本休闲娱乐空间,而3 km 范围则构成了居民的外出型主要休闲娱乐活动空间; 4 ~ 5 km 范围为外出延续型的休闲娱乐活动圈。

随着自驾车的兴起和中产阶层化的场所聚集,大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圈层多在3 ~2 5 km 范围内。

4、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

都市型乡村旅游的内涵是丰富的,功能是综合的,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都市—乡村”空间组织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

(4)乡村旅游改善措施方面的研究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发展的还不够完善,我们国内也对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

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具体案例分析法和理论研究两大类,研究分别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研究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通常是采用实地走访或是分析比较普遍典型的例子的方式。

如张雯,张广胜(2009)采用实地调研法,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某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旅游地数量、建设区域、投资规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几块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现村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出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显示成功的经营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2007)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成都市的某个农村,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陈景(2009)同样选用了案例分析法,他以浙江省金华市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在开发模式、管理方法、产品结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通过走访的方式搜集相关一手材料,通过选取该地区典型的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金华的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分类和分析,得出该地区发展的特色。

通过分析影响金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当地特征,最后提出恰当可行的建议,为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邹统钎(2005)则采用了对比案例的方式,通过对成都乡村旅游和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史、开发模式与政府政策措施比较,指出乡村化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核心。

作者指出目前这种乡村化正在逐渐消失,由于乡村旅游的模式化管理、一体化经营与经营者盲目模仿。

他认为乡村旅游应该强化特色管理,可以从本村的特色、地域特点与乡村特有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持乡村性。

坚持乡村性与坚持本地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该方面的成果主要有:如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2005)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出发点,发现中国的乡村旅游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雷同性、本土文化城市化、经营模式混乱和产业组织自发化的五大问题。

作者对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种类进行了划分,从空间角度上存在城郊、景郊和村寨型三种类型,从开发模式上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体。

又如田敏,苗维亚(2005)提出了开发标准这一概念,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了研究。

3.参考文献[1]董萍. 农家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以浙江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农家乐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数据库,2010.[2]郭淳凡、梁明珠.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9(3).[3]张雯、张广胜.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4]胡敏. 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 旅游学刊,2009(2).[5]张雯、张广胜.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6]陈景. 金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库,2009.[7]周笑益. 农家乐对旅游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库,2009.[8]杨世河,章锦河,王浩.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8(1).[9]吴国清.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8,(10):104-108[10]秦学. 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1]唐韬. 湘潭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研究[D]. 湖北:湘潭大学,2008.[12]肖远贵. 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研究对策——以发挥农民主体的视角[D]. 广西:广西大学,2008.[13]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经济地理,2007(2).[14]王素洁、刘海英.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2007(2).[15]孔祥智、钟真. 观光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京郊观光农业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库,2007.[16]Parasuraman,A.V.Zeithaml,and L.Berry.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D].Jourism of Retailing,1988 (64):12-40[17]Jamie Murphy and Doina Olaru.Quality clusters:Dimensions of email responses by luxuryhotels[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7,26(3):743-747.[18]Klaus Beier,Herbert Woratschek,Meauremen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by the ISL Approach,[D].Tourism Management ,2004:46(3)208-210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 引言1.1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1.2 研究意义和目的1.3 研究方法和思路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思路2 乡村旅游概述2.1 乡村旅游的概念2.2 都市型乡村旅游2.2.1 乡村旅游的区位特征2.2.2 都市型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3 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3.1 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3.2 旅游者的需求3.2.1 经济收入增加3.2.2 假日制度的变革3.2.3 城市节奏的紧张3.3 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3.3.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3.3.2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3.3.3 保护民俗文化的需要4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奉化滕头村为例4.1 滕头村乡村旅游资源特征4.2 滕头村乡村旅游空间结构4.3 滕头村乡村旅游市场特征4.3.1 客源市场4.3.2 滕头村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分析4.4 滕头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4.5 滕头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4.5.1 滕头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4.5.2 滕头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5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5.1 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5.1.1 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娱乐产品5.1.2 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娱产品5.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5.2.1 乡村旅游交通设施建设5.2.2 乡村旅游住宿条件规划5.3 政府加强与乡村旅游企业的合作5.4 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4.1 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4.2 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利用的关系6 总结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写作重点在于分析都市型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