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训练道德、纪律、法律一、单项选择题1.“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规则是秩序的前提和基础员B. 公共生活需要有共同的准则C. 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D. 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办事2.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
这说明()A. 公共生活规则有有形和无形两类B. 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自由C. 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是一种被迫行为D. 公共规则使人的生活变得不方便3.十字路口,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如果没有红绿灯,大家各行其道,混乱不堪,陷入无序冲突之中,最终会引发很多问题,这说明()A.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B. 人人要遵守社会秩序C. 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D. 社会秩序就是交通规则4.“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
”这句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是()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B. 画圆要有规,无规就画不成圆C. 制方要有矩,无矩就制不出方D. 人的活动要受思想动机.目的.愿望的支配5.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乱停乱放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小丁同学用小刀在违规停放的车辆上划了一道,以此来教训车主。
对此,正确的评价是()①车主乱停乱放是违背公德的表现②小丁的行为是正义的,有利于惩戒此类违规行为③小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做到对他人、社会负责④解决办法很多,做事不可任性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①③6.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我国对拾到钱物拒不交出者,一般只进行道德上的谴责,而不视为违法犯罪。
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第270条规定,对将他人的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者,要处以刑罚。
这表明()A. 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限制越来越多B.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完全相同C. 我国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D. 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属于道德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B. 法律的强制力只表现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C. 违法犯罪都要受到刑罚的处罚D. 违反道德的行为,一定违反法律8.《天津日报》:绝大多数中学都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上述校规()A. 会限制学生自由,应废除B. 会彻底消除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C. 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D. 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9.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他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③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0.“有道德而无法律,则道德有时失其作用;有法律而无道德则法律亦有时而穷。
”这说明法律和道德。
( )A. 相辅相成,不可偏废B. 相互渗透,互相替代C. 互无关系,毫不相干D.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1.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意味着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会违法。
这说明()A. 法律和道德是可以互相替代的B.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C. 法律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法律的保障D. 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12.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但要遵守社会公德,如不随地吐痰、不攀折花草树木,而且要遵守各种法律,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可见,道德与法律()A. 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B. 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C. 都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D. 都是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维持二、非选择题13.中央电视台面向社会评出10大“最缺乏公德”的行为。
消息传到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们议论开了。
小王说:“缺乏社会公德主要是因为教育没抓好。
”小李说:“缺乏社会公德主要是法制没健全。
”小张说:“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14.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材料一:路上,总有一些不遵守规则的司机和行人。
有司机在斑马线遇到行人加速抢行,有行人无视红灯在车流中强行通过……这些行为都是不守规则的表现。
不止在交通领域,在其他诸多领域不守规则的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中国女游客在泰国不顾工作人员及红旗警示牌提醒,冒着高强度海浪下水游玩导致溺水,引发社会关注。
此前还有游客为逃门票翻越围墙误入虎园遭撕咬身亡,有男子横穿铁路在铁轨上和火车比速度等等,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无视规则的一种体现,其中有些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二: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
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
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
”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看书。
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 (1)材料一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两个方面即可)(2)周总理守规则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三个方面即可)15.品评法治生活。
张建民,是一名退休干部,他坚持在农村义务普法20 多年,为26 万多人次免费上过法律课。
一天,有母女俩找到张建民评理。
女儿:“张老师,你今天要先给我妈妈上上课,她侵犯了我的人身自由,还打我骂我,”妈妈:“她只有17岁,却跟一个20岁的小伙子谈恋爱。
她不听劝,我只能把她关在家里,她还打110报警说我软禁她,您看怎么办?”(1)从法律角度考虑,张老师会对“女儿”做出哪些肯定评价和真诚劝告?(2)张老师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3)从上图张建民的话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16.同学们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老赖”曹某欠债上百万元拒不偿还,并以身无分文为由拒绝还款。
后来,法院出动20名执行干警将其住房腾空,予以强制执行。
围绕这则新闻,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准备举行一次研讨活动,请你参与进来,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1)请你对“老赖”曹某的上述行为进行评析。
(2)针对此现象,请你向人们发出具体倡议。
1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马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拨打电话。
某公司张先生讲起他的一次危险经历,至今心有余悸:一天下班路上,手机响起,他习惯性地放到耳边接听。
正在凝神通话,突然想起汽车急促的鸣笛声,一辆汽车几乎是擦身而过,原来一不留神,他的汽车半边侵入右侧行车线,差一点撞车,张先生吓出一身冷汗。
(1)张先生一边开车,一边接听手机是一种时间统筹法吗?为什么?(2)假如你的父母在开车时,突然来了电话,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做?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分析】“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
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活动的动机。
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
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
大到国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法律,约束。
约束这就是一种圆。
历史上没有一种单纯依靠法律和道德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品质。
既要公民自学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诚信,同时也通过加强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只有把自己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圆满。
所以ABC符合题意.D的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如果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办事,那么社会将会陷入浑乱。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我们要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
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C说法错误,是自觉行为;D说法错误,没有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则与秩序。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3.【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行为表明,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否则社会就会混乱不堪,A符合题意,正确。
BC观点题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D观点绝对,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的秩序等,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对于单项选择题要选择最恰当的选项,相比较而言A比BC更直接说明了题文的主旨意思。
4.【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材料,“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
”意思是天地万物都有相应的轨道,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守规矩。
A符合题意;BC无意义;D错误,人的活动受思想动机、目的、愿望的支配,如果没有共同的社会规则来规范人们行为,人们各行其是,社会会一片混乱,所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规则和秩序。
社会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护相应的秩序。
5.【答案】C【解析】【分析】从题干的表述中即看出,小丁同学用小刀在违规停放的车辆上划了一道,以此来教训车主。
对此,正确的评价是,车主乱停乱放是违背公德的表现,解决办法很多,做事不可任性,所以①④是正确的选项;小丁的行为是非正义的;小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是没有能做到对他人、社会负责,排除②③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要在掌握责任的产生,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不承担责任的后果,以及青少年如何积极承担责任等知识点的基础上作答。
要准确掌握课本知识,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即可顺利解决此题。
6.【答案】C【解析】【分析】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题文中的观点表明我国法律体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这体现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其中ABD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C。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
7.【答案】A【解析】【分析】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行为,也调整人们的思想活动。
故选项A说法正确,应入选。
选项B说法错误,法律的强制力既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表现为对合法行为的保护;选项C说法错误,只有犯罪行为才受刑罚的处罚;选项D说法错误,道德调整的范围要大于法律调整的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作为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学校校规保护会使中学生出现A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B选项带有绝对性,并且说法也是错误的,应该排除;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