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①肱:(gōng)胳膊。
②义:遵守道义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古来共.谈共:②夕日欲颓.颓: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请说说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
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王充《仕数不遇》)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2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2)用老主亡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才美不外见.()(2)策.之不以其道()(3)泣涕.于途者()(4)是以未尝.一遇()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一食或.尽粟一石人或.问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吾年少之.时学为文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武节始就.D. 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分)(2)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3分)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乙文中“周人仕数不遇”的遭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三)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8分)【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至于夏水襄陵(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3)既而.渐近()(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5.填空。
(6分)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的特点,以“素湍”、“回清”、“”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段从、色、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17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翼日:第二天。
“翼”同“翌”。
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
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
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怎么、哪里”。
1.解释下列举重加点词语。
(4分)(1)走.送之走:(2)俟.其欣悦俟:(3)濂具.以实对具:(4)微.景濂微: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译文:(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译文:3.填空。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门人弟子填其室5.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4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③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④时。
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减)[注释]①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
②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
③且:还是。
④从横:从,同“纵”,合纵、连横。
⑤冲:要塞。
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臣之妾∕畏臣B.今齐地方∕千里C.使人∕召郦生D.何谓∕助秦攻诸侯乎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时时而间.进()(3)于是沛公辍.洗()(4)延.郦生上坐()3.把甲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面对乙文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拜见长者。
B.如果您一定要带领徒弟们,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C.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6分)(1)齐威王发布的命令中“三赏评选标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2)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策?(3分)(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