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经济学(复习题)

信息经济学(复习题)

《信息经济学》复习题1.信息经济学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

[ A ]A 归纳与演绎B 概率统计C 灰色理论D 模糊数学2.“囚徒的困境”奠定了何种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 D ]A 动态博弈论B 静态博弈论C 合作博弈论D 非合作博弈论3.微观信息经济学起始于 [ C ]A 20世纪30年代B 20世纪40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4.博弈论又称为 [ A ]A 对策论B 决策论C 策略论D 均衡论5.所有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是[ B ]A 均衡问题B 可信性问题C 不定点问题D 阶段问题6.信息搜寻的最佳次数是[ B ]A 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支出B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支出C 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支出D 有多种情况7.博弈论又称为[ A ]A 对策论B 决策论C 策略论D 均衡论8.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法中属于运筹学方法的是[ B ]A 费用效益分析法B 数据包络分析C 生产函数法D 投入产出分析法9.逆向选择最早产生于[B ]A 产品市场B 保险市场C 资本市场D 劳动力市场10.IRR是什么情况下的贴现率[ D ]A NPV>0B NPV>=0C NPV<0D NPV=011.信息也是一种特殊的[B ]A 数据B 商品C 符号D 收入12.现代化的核心是[ B ]A 农业化B 工业化C 商业化D 市场化13.委托代理模型的核心是[ A ]A激励B惩罚 C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 D奖励和惩罚14.信息市场的优势战略的核心是[ A ]A 向信息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信息商品B 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C 营销推广技术D 公共宣传和人员推销技术15.信息价格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信息价值。

[ B ]A 无形的,不能表示B 货币 C成本 D 收集信息的成本16.参与者参与博弈的目的就是通过选择战略最大化自己的[ A ]A 收益B 收入C 效用D 效益17.以下属于市场失灵形式的是()。

[ B ]A道德风险 B 信息资源配置失灵 C 信息决策失灵 D 信息渠道失灵18.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 ]A 斯蒂格勒B 约翰.豪尔绍尼C 乔治.阿克洛夫D 维克瑞19.逆向选择最早产生于[ B ]A 产品市场B 保险市场C 资本市场D 劳动力市场20.在一般产品销售市场上,以下哪种原因导致了逆向选择。

[ A ]A 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B 私人信息C 公共信息D 产品价格21.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去考察,其中微观层次指的是 [ C ]A 社会总体B 信息产业C 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D IT产业22.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 ]A 工业化B技术化C信息化D产业化23.“囚徒的困境”奠定了何种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 D ]A 动态博弈论B 静态博弈论C 合作博弈论D 非合作博弈论24.不属于BPR的特征的是[ D ]A 顾客B 竞争C 变化D 流程25.所有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是[ B ]A 均衡问题B 可信性问题C 不定点问题D 行动的先后顺序问题26.第一部类是[ A ]A 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B 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C 信息资料的生产部门D 服务部门27.以下哪种博弈是零和博弈。

[ B ]A 囚徒的困境B 麻将游戏C 市场进入博弈D 古诺模型28.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B ]A 向信息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信息商品B 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C 营销推广技术D 公共宣传和人员推销技术29.古诺模型是寡头企业的()决策模型。

[C ]A 成本B 价格C 产量D 质量30.下面属于第一产业的是[ A ]A渔业B公用事业C科学研究D教育判断题:16.信息搜寻理论认为信息最佳搜寻次数就是搜寻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入时的搜寻次数。

(错误)注:改“小于”为“等于”17.如果参与者之间可以就如何进行博弈达成一个协议,该协议一定是一个纳什均衡。

(正确)18.公有信息是经济市场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有信息,市场交易的动力就丧失了;而私有信息是经济市场运行的基础,没有公私有信息,就可能没有市场交易。

(错误)注:将“私有信息”和“公有信息”交换。

19.猎鹿博弈中存在三个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错误)注:将“三个”改“两个”。

20.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产生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错误)注:改“惩罚”为“信任”。

16.公有信息是经济市场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有信息,市场交易的动力就丧失了;而私有信息是经济市场运行的基础,没有公有信息,就可能没有市场交易。

( 错误 )注:将“私有信息”和“公有信息”交换。

17.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

(错误)注:将“有序”和“混乱”交换。

18.当价格离散增加时,个人的边际收益向上递增,搜寻密度越低,价格越离散,价格离散程度越高。

(正确)19.在斗鸡的博弈存在三个纳什均衡。

(错误)注:改将“三个”为“两个”。

20.代理人工资中包含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笼络资金,对委托人的监督越困难,代理人要支付的笼络资金越高。

(错误)注:改将“委托”为“代理”。

名词解释题21.信息技术增长率悖论答:指的是IT投资的实际生产率效应与期望之间的不一致现象。

22.效率工资答:代理人工资中包含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笼络资金,对代理人的监督越困难,委托人要支付的笼络资金越高。

23.分离均衡答:分离均衡就是指在均衡状态下,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所选择的可以被观察到的最有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委托人可以通过最有水平来区别不同类型的劳动者。

24.道德风险答:道德风险又称为败德行为。

它是指在签订合同之后,代理人利用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委托人或者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25.外部性答:即当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该行为作出赔偿或者得到补偿,即某种行为给他人产生了附带的收益或者损害,但是受益人无需向行为人支付报酬,而受害人也不能得到赔偿,这样就产生了外部性。

21.信息熵答:信息熵就是消除人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熵是对事物不确定性的量度。

22. 锦标制度答:是相对业绩比较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多代理人的锦标制度下,每个代理人的所得只依赖于他所在代理人中的排名,而与他的绝对表现无关,根据业绩排名,业绩最好的代理人将得到最高的奖励,以此类推。

23.收益答:收益,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者得到的确定的效用,或者是参与者的期望效益水平。

24.不确定性答:指在经济系统中,我们将不确定性理解为市场行为者面料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那些难以完全或者准确加以观察、测定、分析和预见的各种因素。

25.参与者答:指的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战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四、简答题26.简述代理成本包括几个方面答:(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

指委托人为了激励和控制代理人,使后者为前者的利益尽力的成本。

(2)担保成本。

指代理人用来保证其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所付出的费用,以及采取了哪种行为将支付的赔偿,包括承包责任制的承包保证金,其他保证金。

(3)剩余损失。

指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其大小等于由代理人决策与委托人在假定他具有与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的情况下所获得的价值的差额,它实际上是代理人偷懒而产生的损失。

27.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什么答: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信息技术推动的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给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影响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政府所应起到的作用是一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28.简述私有信息极其类型。

答:私有信息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属于个人知识。

包括三种类型:首先是关于自身特征的知识,其次是关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最后是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个人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认识程度,包括个人把握市场环境的经验,个人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重要和难得的个别知识。

29.简述信息化的特征答:(1)明显的信息外溢性(2)极强的技术创新性 (3)广泛的技术渗透性 (4)较高的经济效益性 (5)强劲的产业带动性。

30.简述影响信息商品价格的因素答:一、信息商品本身的因素:(1)信息商品的价值;(2)信息商品生产的难度与风险;(3)信息商品的生命周期和时效性;(4)信息商品的质量。

二、信息商品的直接相关因素:(1)信息商品的效用和经济效用;(2)供求情况; (3)转让次数;(4)交易方式;(5)用户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信息商品的间接相关因素:(1)社会信息化的规模和程度;(2)国家经济政策;(3)社会心理因素。

27.试试计算掷骨子的信息量是多少答:骨子有6种可能的结果,每一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6,其信息量就为:)(log )()(12i ni i X P X P i X H ∑=-==6161261log ∑=-i =2.5828.网络外部性的种类及含义答:一是直接的网络外部性:消费者所拥有的产品价值随着另一个消费对一个与之兼容的产品的购买而增加。

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性:随着一个产品的使用者的数量增加,该产品的替代品随着增加,价格随之降低。

29 . 重复博弈及其特征答: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每次博弈被称为“阶段博弈”,有如下三个特征:(1)前一阶段的博弈不改变后一阶段博弈的博弈结构;(2)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观测到博弈过去的历史;(3)参与者的总收益是所有阶段博弈收益之和或者加权平均值。

五、综合题30.用效率工资理论解释“高薪养廉”的问题.解:1)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工作的效率和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即高工资使得工人的工作效率更高。

2)假定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委托人除了发现代理人是否偷懒之外,没有别的信息可以作为奖惩代理人的依据,如果代理人选择不偷懒,将得到高工资,如果代理人选择偷懒,委托人发现后将开出代理人,代理人总收入下降,如果偷懒不被发现,将得到更高的工资,总效用为最大。

实际上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实现完全监督,即代理人偷懒被发现的概率小于1,为了使代理人努力工作,委托人就给代理人的工资大于代理人的期望工资,高于的这部分就是笼络工资,监督越困难,发现代理人偷懒的概率越低,委托人所支付的笼络工资就越高。

3)监督成本往往很高,为了降低监督成本,委托人通过提高笼络工资,付给代理人高工资,同时发现偷懒作为开除代理人的惩罚来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自愿为自己工作。

4)假定政府官员离开政府部门后从事其他工作的工资低于在政府的工资,政府官员的权力越大,滥用职权的额外收入就越高,那么其工资也应该提高,否则,就会滥用权利寻求得到更多的收益,政府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式约束官员的腐败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