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德庄特色火锅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 (3)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3)2、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 (4)第二章、项目的背景和前景 (5)1、公司概述 (5)2、项目背景 (5)3、加盟公司德庄集团介绍 (14)4、对前景的规划 (15)第三章、项目的投资机会分析 (16)1、项目宏观环境分析 (16)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0)3、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22)4、项目SWOT分析 (22)5、机会分析研究 (23)第四章、项目的市场估测 (24)1、市场供需状况 (24)2、市场价格状况 (34)3、市场趋势预测 (34)4、重庆火锅在全国的影响 (38)5、市场预测小结 (41)第五章、项目的选址、原材料供应以及生产工艺分析421、生产工艺与流程 (42)2、生产规模及原材料供应方案 (43)3、设备选择和动力方案 (47)4、项目选址和环保 (50)第六章、项目投资估算 (54)1、投资估算的内容 (54)2、建设投资估算 (54)3、建设期利息估算 (64)4、流动资金估算 (65)5、汇总编制总投资估算表 (67)第七章、融资方案分析 (68)1、项目资金来源 (68)2、融资方案分析 (71)第八章、项目财务分析 (74)1、营业收入估算 (74)2、总成本费用估算 (75)3、相关税金估算 (81)4、项目利润估算 (83)5、财务盈利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进度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项目的组织管理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项目的进度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项目总论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部分对可行性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背景分析为基础,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
可行性研究的理论背景早在1933年,美国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就开始推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
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都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a.国外研究情况首先,可行性研究的项目财务分析,从资金投入与收入的静态分析(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发展到动态分析(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在1933年,美国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使用的就是静态的财务分析。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美国铁路工程师阿萨姆·威林顿在其所著《铁路位置经济评价》一书中,第一次把项目投资同项目资金投入的静态分析结合起来。
二战以后,随着西方经济的复兴,工业投资机会急剧增加,出现了资金短缺的局面,因此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便成为投资者与经营者普遍重视的问题。
在1950年其耳丁在《投资预算》一书中具体阐述了动态分析法,以及合理分配资金的某些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动态分析已成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其次,可行性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从单一企业效益角度发展至lJ从整个社会效益角度去衡量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20世纪初到50年代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即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的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
2、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2.1研究的目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出于投资前期,是项目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项目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
进行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全面的前期调查、分析、论证,判断项目的可行与否,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提高投资效益,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2.2研究的方法:本报告以在济南市泺源大街泉城广场开重庆德庄特色火锅城项目为案例,运用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得出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第二章、项目的背景和前景1、公司概述本公司是一群刚毕业有强烈创业激情的热血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并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的各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下自己创办的重庆德庄特色火锅餐饮公司。
公司采取加盟实力雄厚的德庄集团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德庄现有的品牌以及被大多数消费者所喜爱的独特口味打开济南的火锅市场。
公司门市面积2000平方米。
内部装修精致内设雅间、大堂以及自助餐专区,主要经营中高低档类消费老少皆宜。
2、项目背景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一带的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
当时的朝天门,舟楫如梭,樯帆如林,大如涌潮,货如积山,乃渝州水上通衢。
那时的船工纤夫属于社会底层的劳苦群众,他们终年以木船为家,在江河上劳碌奔波,不可能随身携带各种复杂的炊具,大抵有一口大锅,几副碗筷。
他们把能弄到的各种吃的统一都放在一个锅里煮,然后围而食之。
这实际上是古代鼎烹而食的餐饮方式的继续和简陋化。
当时的禽畜屠宰场多在江边,由于他们比较穷,与鸡鸭鱼肉无缘,为了维持常年累月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一般富人甚至市民都不屑一顾的禽畜下水——主要是指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又称“水八块”)。
为了去除或压住下锅之物的腥臊味,就放入比较重的辣椒、花椒,有条件的加入黄酒醪糟以提味。
“船头河岸,便捷食品,搭石为灶,捧碗聚盆;披蓑戴笠,避风挡淋。
集麻辣鲜香于一锅,嚼酸甜咸淡品人生。
美味尽享,甘酒同饮;大汗淋漓,祛湿暖身;涛声悠悠,帆船片片。
人间仙景,重庆火锅也。
”(摘自秦文武《火锅赋》)这就是重庆火锅的来源。
后来,一些小商贩把这种磋食方法稍加创意,用一根扁担,两副绳索相连,一边是红泥小火炉,上置一只洋铁盆,里面装有翻滚着黑瞅瞅的卤汁,另一头是盛装动物头蹄内脏和佐料。
由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受到当时群众欢迎。
据传,上世纪二三年代,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这才将火锅请进小饭馆定居。
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
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
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它的由来和渊源,值得探讨。
据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
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
吃后按空碟子计价。
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
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
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
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
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
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
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
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
重庆火锅过去的辉煌:中国是火锅的故乡或发祥地,在异彩纷呈的中华美食大花园中,火锅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火锅始于东汉时期,盛于清代。
出土的东汉文物“斗”就是火锅的雏形,而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所举办的火锅宴标志着火锅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从船工、纤夫等下层劳动大众的“牛下水”,到沿街叫卖的“串串香”,再到坐席上的“麻辣烫”,重庆火锅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演变,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直到1980年,重庆市只要屈指可数的几家火锅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犹如一夜春风为重庆火锅业带来福音,重庆火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从那时起,重庆火锅就进入快速通道。
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重庆火锅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
如今漫步山城,处处可见火锅店,处处可闻火锅香,处处可逛火锅街,处处可进火锅城,诺大一个重庆城,似乎成了火锅的海洋。
重庆火锅味型也由麻辣型的红汤逐渐转向海鲜味、鸳鸯味、荔枝味等多种味型,入锅烫食的产品种类更是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烫得无所不能,吃得随心所欲。
重庆是座极赋魅力的城市,这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也不仅仅是山、是雾、是江,更应是人。
一份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把重庆称之为“最火爆的城市”!重庆之火爆,尤其最为体现在极具城市魅力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最能体现重庆城市形象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重庆火锅。
不知道是火锅造就了重庆人,还是重庆人火爆的性格发明了得以宣泄情绪的火锅。
在国人和老外的眼中,火锅就是重庆,重庆人的性格就像火锅。
无论火锅如何在外地开花结果甚至走向世界,也决不可能像在它的“老家”重庆那样,体现得如此轰轰烈烈,如此有声有色,如此淋漓尽致,如此遍及大街小巷,如此深入千家万户。
以火锅为舞台,展示重庆人的思维创新方式,生活习惯及重庆的民俗、民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展示出原汁原味的重庆文化和有着无法抗拒,充满阳刚之美的男人和充满阴柔之美的女人,而这一切在重庆火锅文化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重庆人和重庆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多样性在火锅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而且也是将人、景、地理特征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的最佳表现形式。
“山”是重庆的傲骨,“水”是重庆的亲情,(也意味着重庆的男人和女人)。
重庆爬坡上坎的地理环境,给人以野性的冲击力,心灵的震撼力。
地理地貌对其化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简单、热情、纵情的火锅既能呼应重庆人的豪爽性情,又是重庆人耿直酣畅的象征,重庆的文化味就是滚和辣。
滚:是热血翻腾,敢作敢为,胆大包天;而辣:则是象重庆辛辣刺激的火锅一样,沉醉于其中,感性与任性相结合,重庆就是这么一个水深火热的城市,重庆火锅就是这样魅力无穷城市的真实写照。
素有“没吃过重庆火锅就等于没真正到过重庆城”的说法,因此,重庆火锅是重庆城市绝无仅有的最好的名片。
可以这样说,火锅成了重庆和重庆人的名片,也成为重庆人引以自豪的资本。
重庆火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