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1
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 合体.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
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
(二)符号的构成:形式+意义
形式:符号的外在形状、结构,以某种物质的 方式存在(如声音、线条、色彩)——可以感知 ——“能指”; 意义:符号所代表的内容(意味)——“所指”
聚合关系
语言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 有相同作用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 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 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 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
组合关系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 聚合关系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语言的含义;认识语言的性质;初步认 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语言与言语:语言的定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全民性
语言的功能: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首先区பைடு நூலகம்语言和言语的是索绪尔
说话(言语)
运用语言的行为(说)和结果 含 义 (话) ,具有一定的个人因素,因 人而异。
语
言
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 种符号系统,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 一套。
关系:1+1+1+1+1+1„„„„„=I (无数的“说话” ) (说话的总和) 一句一句说,长短差别很大。词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长度、数 目可以无限。 说话自由,不受时间、地点、动 机等限制。但以语言的共同规则 作为活动基础,不能自由。 规范和决定说话,使说话在选择材 料、遵循规则等方面必须服从社会 习惯。 不同的句子所包含的词有限;组合 句子的规则有限。
语言单位的层级关系图
第四级(句子) ↑ 符号的序列
上 层
第三级(词组) ↑ 第二级(词) ↑ 第一级(语素) ↑ 音义结合的符号
底层(音位) (义位)
语言符号的形式
从系统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又可分出若干子系统:
四个基本层次(子系统):语音、词汇、语义、语法
语音 系统
词汇 系统 语义 系统 语法 系统
能指:可感知的事物
所指:被代表的事物
禁止通行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二者互相依存。
(三)符号的种类
• 视觉符号:用眼睛去感受的符号。
国家标志
团体标志
商品标志
交通标志
触觉符号:靠触觉感知的符号。
盲道
盲文
听觉符号:用耳朵接收的符号。
二、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比较正确的是把它(语言符 号)比作化学中的化合物, 例如水。水是氢和氧的结 合;分开来考虑,每个要 素都没有任何水的特征”, “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 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 面。”——索绪尔
不同。
苏珊· 朗格在《艺术问题》中引述艾恩斯特· 纳盖尔的话
:
“按照我的理解,一个符号,可以是任意一种偶然生成的事物(一
般都是以语言形态出现的事物),即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
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它不同的
符号 :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 另外的事物的事物。”
o
3、自组织性
e、o e
语言单位互相制约,形成
有层次有规律的有序结构→ 内部动力,相互作用→一个
发生变化,其他跟着变化→
社会性表现
„„ 韵母群
社会性
1950年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提出了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属于社会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密切联
句子 (语言 交际的 基本单 位)
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从运用角度来说
言语是自由的;语言是不自由的,有规则的
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 说话代码(语言)→确定的部分 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
3、从表现形式看
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有共同性 4、从哲学角度看 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语言是抽象的
音位——/m/、/t‘/、/t/—/A/ 语素——马(mǎ);他(tā);打(dǎ)。 词(短语)——枣红马;他们;鞭打。 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
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语言系统就是 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 的一种层级体系。 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语言符号中最小的 辨义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 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 是词组,第四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 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1)
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 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如:英语uncle——汉语“叔、伯、舅、姨父、姑父” aunt—— 汉语“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有任意性,如 方言。
一种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做成。 馄饨(河南) 抄手(成都) 云吞(福建)
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任意性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
第一,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 会约定俗成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 有不同的特点。
功能(交际、思维) 秩序(层级性)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语言系统: 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三、语言系统的特点
1、层级性——组成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语言 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 若干个层次。装置内的符号单位不是孤立的,处于一种 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
二、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 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 分.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均质的系统. 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 式存在着。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 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 结果
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A、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交际需要→音义适应
B、语言流传→产生误差
C、使用语言错误→积非成是(语音、语法、语义) D、创造语言(好奇)
5、生成性
系统性
一、什么是系统:
许多元素有机结合执行某种职能达到某种目的形成的体系。
系统的三要素:元素、功能、秩序
二、语言系统:
三要素:元素(语音、语义、语法)
语言符号的任 意性,即音义 结合的任意性。
1: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
2:拟声词(象声词)是否否定语言符号的任 意性?
A、拟声词数量不多。
B、同一声音在英语和汉语中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示: tick-tack——(钟表)滴答声 clip-clop——(马蹄)得得声 hoot(toot)——嘟嘟 dub-a-dub——(鼓)咚咚声 jingle-jangle——玎玲当啷
•
•
• •
(三)语音作为语言符号形式的优越性
• 1、语音没有重量,“携带方便”。
2、语音载义容量最大,表现力最强。
3、语音载义效果最好。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 的逻辑或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 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 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
我是 长工
我是 我是 地主 地主 清洁
猫
楼
崇高
水
善良
火
美丽
强制(不变)性
某种声音和某种意义结合为语言符号一经社会“约定 俗成”后,就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遵守,任 何个人不能擅自变更。
马
2、线条性
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中,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 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 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 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2、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与自然现象有根本的区别。语言的发展 变化是受制于社会、也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的。 3、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个人现象是个人的自言自语,说听由个人承 担;而语言则受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制约。
三、语言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1、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1)语言依附社会:它随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 社会消亡而消亡。 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不经过 学习就不能掌握语言。 (2)社会离不开语言:人类出现以语言为存在条件。历史、文化传 播,共同活动、生产等环节都离不开语言。
系的现象。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随社会的产生而产 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什么是自然现象
第一,其产生发展取决于自然界,而不是社会。 第二,其发生发展有自身规律,有必然性结局。 第三,可以父子并存,几世同堂。 第四,有遗传现象。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
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 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是一种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语音和语义相结合的听觉符号(系 统)。 语言符号是用语音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