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健康管理
□关元白日灸
每年从立冬日起,将艾点燃,对准关元穴灸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连灸100天,可预防中风发生。中风片:川芎、赤勺、草决明、菊花、地龙、水蛭,共制成片剂。
常见治疗保健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半身不遂)
瘫侧肢体成软瘫,易出汗,手足肿胀,皮肤粗糙,偏身麻木,面色萎黄,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涩。治以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益气,配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威灵仙、伸筋草通经活络。手足肿胀者加桂枝、茯苓、苡仁健脾祛湿通络;若下肢无力,小便失控加桑寄生、鹿筋益肾强筋。
□阴虚阳亢,脉络失养(半身不遂)
瘫侧肢体僵硬,屈伸不力,并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以大小定风珠加减。
□言语不利
言语不清或不语,多系舌本病变,称运动性失语,或吐字清楚但言不达意,称感觉性失语,系属心病,可兼有半身不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尿,心悸,喉中痰多等症,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弦滑。治以祛风化痰,宣窍通络,解语丹加减:天麻、全虫、白附子祛风除痰,胆星、天竺葵、远志、菖蒲、郁金豁痰宣窍,茯苓健脾化痰,川芎、赤芍、牛膝活血通络。川芎、赤芍、牛膝活血通络。
□高危人群
凡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应坚持开展气功锻炼,具有预防中风的良好效果
□脚腕转动
疗法
15次。长期坚持此法锻炼,有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年龄45岁以上,并有可能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于每日早晚睡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开展此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也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记录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Biblioteka 年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
中风辨证分型
主症
□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次症
□头痛 □呕吐 □烦躁 □抽搐 □痰多 □呃逆 □二便失禁或不通
舌脉
□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滑□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苔薄白或白腻,舌红 脉弦细滑
□舌苔黄腻,脉弦滑而大□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舌暗淡,苔白腻,脉沉弦滑 □苔黄腻,脉弦滑大数
□注意饮食调理
清淡饮食、少食肥甘;若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应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还可选用下列方药服之。 (1)大蒜:每日食生大蒜6克以上,长期坚持,能防止高脂肪饮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清除脂质在血管壁的堆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溶解体内“淤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甙和大蒜油中某些含硫化合物。(2)山楂降脂片:每片含山楂提取物克,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4周为一疗。此片防治高血脂症,结果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显然下降程。
□口眼歪斜
面瘫侧鼓腮或口流涎,或闭目露睛,目干涩或流泪,甚则瘫侧面肌消瘦,眼肌口角拘紧抽动,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弦,治以益气活血,遂痰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川芎、赤芍、黄芪益气活血,全虫、蜈蚣祛风活络,白芥子、牙皂、葱白逐寒痰通络,白芷引诸药达阳明经。若血燥生风,面肌痉挛,可用解痉汤(验方):丹参、赤芍养血活血,白芍、木瓜、甘草和血柔肝止痉,全虫、僵蚕、祁蛇祛风止痉,菊花、勾藤、桑叶平肝熄风,知母、元参滋阴清热
健康判定
指导医师:指导日期:
中风辩证结果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风火痰热、上扰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 □风火痰热 内闭心窍 痰湿内闭心窍
□阴竭阳脱、心神溃散
健康指导
日常
保健
知识
□调摄精神情志
切忌过分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大恐等;谨防跌仆摔倒;平素用力不可过猛(如大便、剧咳)及劳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