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

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

谷鲁斯提出“模仿说”。

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

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

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

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

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

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具体的社会人。

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文学作品是创造主体与创造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的双重超越的产品。

文学创造的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材料储备(源泉是社会生活),艺术发现(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创造动机(分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

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想象与联想:想象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

“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悟空”。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

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近联想,这是将两种以上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是类似联想,这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三是对比联想,这是把两种以上可以比照又有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联想在文学构思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诗歌构思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拓宽形象意境,造出读者意想不到的美妙境界来。

灵感含义: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特点:突发性。

亢奋性。

创新性。

来源: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是灵感产生的根源。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而又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特点: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其具体情形有两种:第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第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即兴与推敲是物化阶段冲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不同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在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

即兴创作的作品往往有如下特点: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推敲是作家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和妥贴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作品的文字操作情形。

有如下特点: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精确鲜明。

7.文学真实:艺术真实的定义:在作家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蕴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蕴的真实(合情合理)、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情境)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技巧)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诗意的裁判”。

涵:善与美的统一,对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和价值品格容的规定。

8.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现实型:含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