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
) 此句中的“涨”
改为不“好满。”“好涨不”好字?富有为动什态么,?既写出了巴
山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
的愁思之绵绵。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与解题
• 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 溪生,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本文选 自《李义山诗集》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此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 情,其实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表现了诗 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遭遇和无限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艺术特点
• 典故,巧用对比,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诗人将人生哲理寓于景物之中,写得起 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 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 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 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 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 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小结
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 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大好春光和心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
拓展阅读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思考:什么叫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解题:夜雨---下雨的夜晚 寄北---寄给北方妻子(一说是友
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如:《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作者: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有《王子安集》。 ●“初唐四杰”之一,又是“初唐四杰”之首。
↓ (王勃、杨烔、卢照邻、骆宾王)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刻画了“我”在特定情境下的 感情、心理、神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设问
• 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 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 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 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 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 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 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 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 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此句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悱恻的老格调, 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 者旷达的胸襟。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 宽慰和劝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 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 取精神。
谈一谈
存:有 比邻: 近 无为:不要邻做
歧路:岔路,指分手离别的地方。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 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 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 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 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 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写作背景
•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 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 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 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时间:春 • 地点:扬子江头 • 景物:杨柳、杨花
一二句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在这 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 离情别绪恰好与美好的春光形成对比, “愁杀”二字把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写到 极致。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有凄凉之感。
•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 “离亭”。
鲁迅说:白描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和障眼法反 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作品
水墨作品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艰难 ( ) 愁绪之多
又渲染了(
• 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 •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用重复的手法形 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他乡遇故知的欣 喜之情。
•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 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 人情的殷切乡思。
• 运用了两个典故。 • 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
旧赋》,表示对故友的怀念。此处引用表 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 一是“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人世变迁的感叹。
•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 自己。
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
昭然若揭。”
中心思想:
这首诗叙述了久在异乡的“我”忽然遇到来自故 乡的旧友,询问家里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一事, 表达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
语言特色:
白描手法, 质朴、平淡,却韵味无穷。
• 白描: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用墨色线条勾 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是文学表现 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 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想 象未来情景,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点
写景与抒情、现实与 想象紧密结合起来,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耐人寻味。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 义感情。
•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 3.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 4.诗中意境的体味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
•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外号“诗 佛”,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隐居于终南山和蓝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 的代表,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 晚:握别的时间 三四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
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 了凄清的笛曲,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笛 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 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 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结
• 这是一首奇特的抒情诗。诗人以时空的 变换,由回忆到想象,抒发了羁旅他乡对妻子 的思念,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现实与想象紧密 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
当堂训练
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 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 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 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
写自己的经历。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 作者: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因其诗 《鹧鸪》为里传诵,被称 “郑鹧鸪”,袁 州宜春人
• 本文选自《云台编》
• 解题 :淮上——指扬 州,别——不是送 别,而是握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 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 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 离别?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 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 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 阙( què ) • 宦(huàn) • 歧 (q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 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城墙和宫殿,指唐都城长安。 辅: 护卫 三秦: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津: 渡口 宦: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
• “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 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 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表现作者乐观、豁 达的胸襟。
• 赏析:诗人在前半部分用感伤沉郁的笔触叙述了 自己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贬谪边远之地的落寞心 情。后半部分,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告别过去 振作精神,重新生活的豪情壮志。是啊,几只船 虽然沉没了,但在它的旁边有无数只船顺风满帆, 驶向远方。几棵树生病了或腐朽了,越过它们, 却是万木争春,无限生机。这一名句寓意深刻, 饱和哲理,被后人广泛传诵和引用。漫漫人生路, 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羁绊和坎 坷。但是,一切的困难、挫折、不如意、不愉快 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将烟消云散。继之而来 的将是阳光灿烂,云白天蓝,绿水青山,百花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