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

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

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

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

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

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

”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

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的含义则很复杂。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

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

……情亦性也,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

)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

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

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中“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

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二、美育与“感性” “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

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

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

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

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

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

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

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

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

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的。

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

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

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律,对快乐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 5页。

)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

人们仿佛得了“不感症” ,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

”(注: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

)而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

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现都是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

审美教育的这个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那里,被称为“剌”。

他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配力量,其中之一即为“剌”,所谓“剌也者,剌激之义也。

”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另两种支配力“熏”、“浸”时指出:“熏浸之力利用渐;剌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

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

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

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

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文心雕龙・物色篇》)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此基础上人们“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文心雕龙・物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里,不只是人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并日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不断地激发,人的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

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丰富和激情。

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

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

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

”(《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

”(《仲春纪・情欲》)《淮南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耳目应感知,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

”相反,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之“囚之于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

”可见,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摧残人性的。

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也是盲目的。

如果任其自由的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危险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

先秦的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荀子这里明确指出,盲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乱的根源。

在《吕氏春秋》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目地追求耳目之欲,“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仲夏纪》)汉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

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精神训》)这都是“亡国之音”。

明代吕坤更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

令人易多者,莫如‘美’。

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

皆祸媒也。

”(《呻吟语》)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以绊高士。

”(杨梦衮《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

他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

”(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

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分裂和破坏性的。

”(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可见,对于人生而就有的欲望,既不能不满足它,也不能盲目地满足它。

在中外历史上,人们都曾经通过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