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田园诗人的鼻祖。

二、成语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三、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志”通“记”,做标记“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问题探究:(一)用原文填空: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出桃花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二)重点问题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寻找桃花源)】3、哪些方面描写桃林?写桃林有何作用?【四句话四个方面:面积大、树种单一、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作用: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源做铺垫。

】4、依据描述,准确说出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武陵一条两岸长有桃花林的溪水的水源处的一座山上。

】5、第二段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豁然开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诗歌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8、“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①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②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是官府还是“高尚”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⑪社会理想: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⑫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

⑬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家,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 ,世称。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俱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浩浩汤汤先忧后乐气象万千波澜不惊春和景明皓月千里三、用课文语句填空①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乃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或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⑩、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也暗指滕子京)⒀、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⒂、“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重点问题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岳阳楼记扩建的背景,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湖面广阔,水势浩淼,——气势非凡。

】【空间】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天气景象变化万千。

】【时间】4、从第二段到三四段的过渡句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第三段:阴晦雨景(阴);悲伤(悲)第四段:明媚春景(晴);喜悦(喜)】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①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4、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含蓄劝勉好友滕子京。

】15、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17、“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

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

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以及赏景的心情。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