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主,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02年名词解释)4、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2003年名词解释)5、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

冯物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2004年选择题)6、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思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9、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9.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0.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11.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4.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5.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6.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二、名词解释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1998年填空题)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0、泛化: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1、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2、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考试大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5、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16、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001年名词解释)17、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002年选择题)18、超限抑制: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19、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二、名词解释1、反映: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1998年、2000年名词解释)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它1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999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2004年填空题)4、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名词解释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4、绝对感受性: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量的感觉能力。

5、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2002年名词解释)7、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8、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1998年名词解释,1999年选择题,要掌握和能判断出适应现象)9、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和能判断出对比现象;2000年名词解释、2002年简答题)10、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2000年选择题)11、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

12、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13、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2001年、2004年选择题)14、方位知觉:是个体对处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5、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6、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002年选择题)17、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反映。

(2001年、2004年简答题)18、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998年选择题、2001年简答题、2003年和2005年名词解释)19、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2001年简答题)20、知觉的恒常性: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

(1998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2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2005年简答题)2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005年简答题)23、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它是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2005年简答题)24、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004年名词解释)25、韦伯定律:19世纪前半期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幽会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K=△I/I.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26、外受感觉:即接爱身体外部的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01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27、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

(1999年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饥饿、渴觉、内脏痛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28、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29、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二、名词解释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2002年简答题一部分)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

3、词语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6、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1998年填空题)7、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镟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2004年选择题)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知识的记忆。

10、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1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臆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内陷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