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21高效课堂的认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71法则”,形成了昌乐二中教学的最大特色。
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
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一.课前预习1、明确要求——学习新课之前,学生专门拿出时间充分预习。
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各学科学习内容的多少、难易具体来定。
在老师的引导下搞好预习,要提出明确要求:(1)、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记、边用不同的符号“圈连勾画”;(2)、慢读、细读、反复读,要有主动学习的动机,要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去预习。
2、预习思考——预习成败的关键是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
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学生感到预习不太起作用,说明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没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是学生预习理解深入的标志。
通过预习,学生就可明白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就会找出哪是基础点,哪是模糊点,就为听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要大胆自己动手解决,可以通过自我研究、查阅资料、同学讨论等种种方式来解除困惑。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结束后,老师必须检测预习情况。
老师可通过提问、上黑板听写、检测等方式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促使学生充分预习,最大限度地掌握预习的知识。
另外,老师要通过检测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了解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比较容易混的地方,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模式和内容。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得主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益。
(三)、专心上课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间休息时,先准备好下一节课的课本、文具等再活动。
休息要充分、文明,不可追逐跑跳、剧烈活动。
然后提前一分钟回到教室,对本科上一节课内容做简单回顾,提前进入学科思维。
2、坐姿端正,调节状态——起立时,要挺胸抬头,从心理上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做到精神饱满;还礼问候老师时,要声音宏亮,振奋精神;坐下后,暗示自我“本节课要做个最好的自己”,并端正坐姿。
3、紧跟老师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回答——调动每一根神经,全力捕捉老师的每一个知识信息和思维信息,做到眼随老师走,脑随老师想,多思善想,主动听课。
不只听老师的声音,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借助老师的问题情境,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拓展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注重一题多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的观点。
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展开讨论,并踊跃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我风采。
4、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课堂上要以听为主,以思为主,但为了克服课后“一听就会、一放就忘,一做就错”的问题,必须记好课堂笔记作为辅助。
要记要点、记规律、记方法,课后再详细整理,切不可因记笔记而影响了听课。
5、全神贯注,自我提醒——听课要全神贯注,专注于课堂全过程。
遇到困难或失去兴趣,思想要开小差时,要及时纠正。
不理解的问题暂时放过,课后解决,不可打断思路,因小失大。
思想要开小差时,可扫一眼桌面上的座右铭,并再次端正坐姿或采用其它适当方法提醒自己。
6、做好小结,记好“备忘录”——充分利用老师留下的3-5分钟时间,梳理课堂内容,总结规律方法,当堂内容当堂落实,并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课堂疑点记在“备忘录”上。
(四)、学案导读(部分课选用)成功地运用“学案导读式”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以主人地位,更多地给学生以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有目的的根据课型选择“学案导读式”教学。
教师在吃透新课标(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前提下,研究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研究学习内容的本身特点,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由易到难、不同的问题和训练题目,精心设计出预习学案。
1、充分预习,积极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预习,找出难点和疑点。
通过做预习学案,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发现问题,确定重点、易混点,积极动脑思考研究。
从而为听讲或与老师、同学讨论做好准备。
2、共同探索,答疑解惑——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明确学生的难点、重点、易混点,然后通过恰当点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式答疑。
3、强化训练,完成跟踪练习——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学会了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之后,根据老师设计的跟踪练习,强化训练。
通过完成跟踪练习,全面掌握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五)、规范训练(A)、规范作业、练习1、复习小结,巩固知识——作业、练习前要拿出5—10分钟复习巩固有关内容:强化知识记忆,熟悉例题解答,总结规律方法,从而形成知识的局部网络。
这样,知识系统,规律明确,方法熟练,作业、练习就会顺利。
2、深入思考,独立作业——作业是思考的锻炼,也是习惯的养成。
通过作业要培养学生会动脑的思维能力、勤动脑的习惯意识,使学生在作业中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考虑几种新的解题方法的习惯,并独立运用到作业中去。
如果懒于思考,日久只会抄袭或变相抄袭别人的作业,使知识不巩固,能力形不成。
3、书写认真,步骤规范——字要一笔一画地写,不准用涂改液,不准乱涂乱画,有错误用尺子画两条直线划去;步骤要合理,该几步就几步,该几点就几点,思路条理清晰,力戒杂乱无章。
4、规定时间,限时训练——作业按时完成后,及时上交。
这样在单位时间内规范完成既定任务,正是对过程的规范。
通过强化时间观念,养成更科学的思维步骤、思维方法,从而锻炼学生迅速、规范的思维能力。
5、认真纠错,回扣提高——作业发现错误,首先要认真研究,从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查明原因,然后记入错题档案,立即改正,并认真反思总结,杜绝犯同样的错误。
(B)、规范答卷规范答卷是对学生答卷的全过程的严格规范。
1、准备——(1)、做好知识的准备:认真翻阅回扣讲义,进一步熟悉相关知识点。
(2)、做好物质的准备:准备好钢笔、铅笔、橡皮、直尺等。
(3)、做好精神的准备:树立认真对待的思想,培养最佳情绪。
2、入场——(1)、以习惯有效的方式进入自我状态,稳定情绪。
(2)、答题卡发下后,两写(姓名、考号)、三涂(类型、科目、考号),再检查。
(3)、试卷发下后,①先查看页码,看有无印刷问题,并大体了解试卷结构,做到心中有数;②按对折线叠好,在指定位置填好规定内容;③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看题读题。
3、答题——(1)、一开始不要太急、太快,提倡按顺序做题。
(2)、审题要细心,用铅笔勾画信息。
(3)、做选择题时如果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做不出来,可以考虑筛选法、排除法、验证法等方法,实在做不出来,可先研究下面的题目。
(4)、I卷答完即涂卡,涂完后迅速核对正误,不漏涂,不重涂,不错涂。
(5)、做Ⅱ卷题目①要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题,不能用铅笔、红色笔(画图用铅笔);②要重要求、重思路、重步骤、重规范;③书写认真、清楚,不乱涂乱划;(6)全卷完成后认真检查。
4、交卷——(1)、按顺序排好试卷页码。
(2)、按规定交好Ⅰ卷、Ⅱ卷和其他材料。
5、交卷后的要求——(1)、做好心理的调整,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如果还有下一场考试,训练进入新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下一场考试,积极反思总结本次考试得失。
在规范作业、练习和答卷的全过程中,教师进行练前指导,指明其方法、步骤及知识的储备;学生训练中,教师进行过程监控,确保练习的过程控制;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检查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正问题。
学校为了强化规范训练,每学期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览、优秀试卷展览、学生硬笔书法比赛,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规范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满分答卷1、自己先分析失分原因——每次考试发下试卷后,根据老师安排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先研究失分及原因,找出实得分、应得分和不该失的分。
不该失的分是指题目会做,但由于粗心等原因而失的分。
对于这些错误要立即改正,并深刻反思,然后分析在应考心理、答题速度与时间分配、审题、规范、运算方面做得是否合理,并查找这些方面的失分原因。
根据上面分析,对于主要失分的原因自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2、认真听老师讲评——在对答卷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听老师讲评,要特别注意听好:①、自己做错的题目;②、掌握不好的知识点;⑧、其他的解法和一题多解;④、解题技巧和规律。
3、相互交流——与其他同学积极交流,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解法和思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完成满分答卷——认真规范地在满分答卷纸上按要求进行纠错,每个错题都要注明错因并认真体会,对于和自己做法不同的优秀解法,也要认真整理并写到满分答卷上。
高分优秀同学纠错时间充足,要通过对试题变形研究,寻找同类题目巩固、探求其他解法等来落实好高层次的“超满分”答卷。
5、写出后记——完成满分答卷后,要把本次考试后的感悟总结出来,并加以体会和反思,写出简单后记,供以后学习参考。
学生完成满分答卷后,任课教师收齐并认真批阅。
学校和年级定期检查老师批阅的满分答卷情况,并记入常规检查分数。
高效课堂的形式课前准备紧锣密鼓,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各班老师就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为8―10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任课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老师根据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方式提供预习提纲。
此外,根据内容的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进行预习提纲的学习。
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课堂互动热火朝天,该课堂模式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
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