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播与解读的拒绝与接受——先锋艺术的精神及其命运刘俐莉摘要:先锋艺术虽以其异端的形式与前卫的姿势被人关注,但更本质的应是源于先锋作家内心蔑视权威的反杭和追求自由的猜神品格。
和传统艺术、流行艺术及大众艺术不同,先锋艺术逃避成为主流和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被传播及解读的拒绝,这种拒绝使得先锋艺术及艺术家备受误解、命运多桀。
但作为其内核的先锋精神却可以被解读和传播。
本文从先锋的历史生成、精神追求及其遭遇的命运着手解读先锋艺术缘何选择拒绝传播和解读,并进一步探讨先锋精神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先锋审美现代主义异端性边缘性传播解读或许,由于先锋艺术最先介入的是语言及形式的革新:绘画领域中新的色彩组合、画面安排和利用、新的形式和平面感等;音乐创作上,新的音调、组合产生了一种和谐连续乐调的新奇感;文学领域中的新词语、新格调、新的叙述手法,仅就叙述来说都是新语言的同义语,等等。
所以,表面上看来,先锋艺术关注的仅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标新立异的形式实验此起彼伏。
从而,先锋艺术的形式冒险与文本主义的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结合,它们彼此认为对方是自己唯一合适的伙伴,都只把语言自身的构造过程及其规则看作是从“创作”发生的仅有的事实,使得人们常常仅经由文本性的参照对比,就欣喜宣布“先锋”的诞生,并在文本性的形式探索稍有衰退后就宣告了先锋的消亡。
当我们把社会中的极少一部分人称作“先锋”,或把社会文化中的极少一部分称作“先锋文化”时,其所指究竟是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不同往昔的外在形式吗?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反思现代先锋小说,从乔伊斯、普鲁斯特,到罗伯-葛里耶、米兰·昆德拉的漫长过程,每一流派及至每一作家的文本形式均显现出不可重复的独创性,但最吸引人们去对他们关注及感知的却往往并不仅仅是他们创造的文本形式。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的创作具有了共同的先锋性?笔者认为重要地是流淌在文本形式创新之下独特的艺术精神。
因为对于后人,先锋的技巧形式很容易学到,而先锋精神只能从艺术家自己的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缺乏了这种精神,艺术家就丧失了去体现艺术自主性的能力。
本文拟从现代先锋艺术开始,试对其概念、产生背景进行梳理,从中得出其特征、精神实质,并探索其命运,又从其命运中进一步论证其精神实质,先锋艺术存在的意义。
一、先锋的涵义为了考察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廓清先锋的基本概念及涵义。
在艺术发生与发展中,任何概念的形成必是历时性的,有其历史生成过程,先锋这一概念亦是如此。
“先锋”,在西文中为“Avant-grade",又可译为前卫。
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作为军事术语,其意义在于开拓前进道路。
1878年,巴枯宁首先借用先锋一词,这个借用是为政治目的,还远不是后人予之的那种美学内涵。
但随着隐喻外延的渗入,该词携其大部流行用法进入了美学范畴。
在十九世纪中末期,渴望变革的年代里,随着对创新的强调,产生了艺术家自觉接受的一种思想,即认为艺术应当成为引路的先锋。
圣西门最早赋予先锋一词以现代文化的涵义,呼吁艺术家应该“走到所有知识大军的前列”①,成为社会解放的先锋。
自此,“先锋”引至艺术领域,但他是把先锋艺术当作了社会解放进程中的一部分,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体或艺术革新的意义。
随着“先锋”一词在艺术中不断被使用,“先锋”就成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仁人志士的代名词,是艺术和文化中的一种先驱现象,泛指一切在思维上具有超前意识,在艺术上大胆突破与创新的人们。
“先锋”的概念虽产生于现代,但艺术上的先锋性或前卫性却古己有之。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史上任何时期都有先锋存在,它就是某个特定时期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创造。
但只有到现代,先锋才成为一种思潮或运动,甚至成了当代文化的现状,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因为现代人总想追求与众不同,现代社会变化的又是如此飞速。
在现代文化中,我们无处不遭遇到先锋的存在。
哈贝马斯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
这种根本性的未完性形成了对社会个体的无限发展意识形态压力,把变革求新植入个体自我意识的深层。
求新的意识必然包含着反叛的意识,先锋行动首先喻示了现代自我意识:在与传统的持续对立中,不断树立自身的新风格。
先锋精神与现代精神紧密相联,并深植其中。
先锋在现代社会的集结正是基于下列事实:在瞬息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艺术变得更为边缘化,他们的观众已经变得越来越分散,这是前此的艺术很少遭受的命运。
在进入现代之前,无论有什么前卫性艺术的萌芽,它总是渴望进入主流,希望被社会承认,从而进入大众的关注中心,最终被主流意识形态改造或淹没。
而先锋艺术即现代艺术,其意义是“行动的意义”,其内容是“以反传统和现实的持续不断的反叛为绝对命令”②,决定了它没有最终目标,只是不断地抗争,在抗争中传递。
当然,这里我们指的是对先锋精神的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80页,赵一凡等译,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②肖鹰:《封闭的游戏——作为当代形象的今日先锋》,三联《今日先锋》,1997年第7期。
传递,而不是只重形式的伪先锋创作,只有拥有这样不灭的先锋精神,“一些先锋成功了因而不先锋了,另一些新的先锋又会跟上来,新的风潮、新的争论、新的嘲讽与审判宣告也自然地跟上来。
”①先锋与先锋之间以自由精神的追求作为传递的火炬,并将永远熊熊燃烧。
如果说军事上的先锋仍据其与主力部队的联系而存在,艺术上的先锋则据其自身与主流之间的距离来判断。
主流就是艺术先锋的真正敌人,艺术先锋总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秩序,指向未来,一经被主流所融会,它就失了自身的价值。
于是,现代先锋总处于危险的境地,永远抗争是它的不变的追求与希望之所在。
二、先锋精神的内涵由于我们上面说先锋性古己有之,但是真正有完全反叛与自由精神的先锋却只产生于对自山与反叛如此渴求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先锋精神才真正产生。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先锋艺术蔑视权威、追求自由,甚至拒绝传播及解读的艺术追求。
先锋主义从一开始就与现代主义相纽结,甚至被互用,几乎成了对方的代名词。
然而在现代主义己进入了学院的大门成了经典,现代精神也几乎成了现代人得以自夸的基本属性,后现代主义似乎已经取而代之,并也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的当下,先锋是否已经同现代主义一样成为历史的遗物?先锋精神是否也已经停留在历史的书页上? 在阐释先锋精神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廓清。
先锋与现代主义有重合之处,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先锋是任何现代主义的先驱者,现代主义比先锋更具稳定性,而先锋比现代主义更具变异性。
二者却具有共同的恒定主题:蔑视权威、积极创造崭新的自我。
无论在形式上怎样花样翻新,现代主义的一个恒定主题是蔑视权威,不仅要挣脱传统艺术的锁链,而且要摆脱人类传统文化,摆脱与历史进程相关的任何枷锁,先锋尤以这个前提为根基。
作为现代派的前卫,先锋奠定了现代派借以进入新领域的基点,在这个新领域中,现代派才能顺应自身的发展。
是先锋使我们感知到现代文化。
在一定时期,先锋以其前卫性、异端性,以其铺张、扭曲,对现实主义和比例的攻击使我们感知现代主义。
没有其夸张,现代的每一方面都会稳步地进入现在的现实主义,进入我们所称的现代性或当代。
现代主义又摄取了先锋派,并予其以声望。
先锋本质上反抗进入主流,它的特性使它力图在中心之外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的品格,尽管不无孤独的寂寞与误解的痛苦,却无怨无悔,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先锋艺术的灵魂,就是拒绝主流、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形式的新奇与技巧的迥异只能是它的外围表征与必然带来的结果。
①王蒙:《先锋文学要失败了吗?》,三联《今日先锋》,1994年第2期。
时至今日,有人提出现代主义被作为“高雅文化”的“内在冲力己告罄”,文化主导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
但如若我们参照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全部内容无非是对迄今为止已经文本化的西方文明的一种再审视、再思考和再建构”①。
这种“再审视,再思考”或许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拨,但“再建构”却是对过去思考之后的再出发,这种再出发同样是一种先锋的姿态,它希望的是剥离现代主义的束缚,创造自我的新质。
我们可以说,尽管从表层上看,后现代主义是指向以“现代性”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批判运动,但它的反叛过去与追求自由、创新的精神仍是衍生于现代主义的内核之中的,而不是完全断裂的无中生有。
或许他们不再像以往的先锋艺术强烈追求形式的怪异、扎眼,也或许在当代社会观念的更新可谓瞬息万变之机,世人已对所有现象都能坦然接受了,它的“异”的特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当今“先锋”已不再一味追求超凡脱俗的形式探索,而更积极寻找一种与大众艺术精神的契合点,但先锋的探索精神与反叛意识仍根植于探索者心中,未丧失并永不丧失。
所以,我们完全能够乐观的认为,“当我们宣告现代主义运动正濒于死亡或已死亡时,我们是在声明先锋尚未出现或尚无法识别。
”②而蔑视权威、追求自由,甚至拒绝传播及解读的艺术追求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不再像当今世界进入现代社会初期那样,被关注,被误解,被攻击。
三、先锋艺术的特征通过我们对先锋精神的探索,我们发现先锋的灵魂,就是拒绝主流、追求自山独立的精神品格。
形式的新奇与技巧的迥异只能是它的外围表征与必然带来的结果。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如托马斯·曼的小说中,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形式的试验,然而其中现代主义精神却表现得极为强烈,它是一种既使人解放又使人遭殃的力量。
与此相反,有些作品对现代主义表面上的方法与技巧仿效或模仿得非常成功,但它们缺乏那种生气勃勃的精神……认为只要看到实验的迹象,就能看出现代主义观点的想法是错误的。
”③能蔑视权威、拒绝现实的力量,除了享有自足性、想象性等超现实功能的先锋还有什么呢?从一开始,现代先锋艺术便是在证实事物不以现实形态照样能够发生和存在。
这就是先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异端性,即创新性和前卫性,这正是其被命名的根据。
异端性、前卫性是其先锋艺术存在的基本方式,这一特征使得它把自己与前此的艺术分开,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
无论赞成抑或抨击先锋的人、或给先锋冠以追求时髦的罪名的人都视先锋为“对抗的”,而事实上,先锋更感兴趣的是开创一种独立的风格,它能界①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出版社,1998年。
②【美】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傅崇川译,第2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③王蒙:《先锋文学就要失败了吗?》,《今日先锋》1994年第2期,三联出版社。
定的并非是作为反抗的结果,而是它自身的本质,它保持对传先锋精神的体现才是先锋的真正意义,异端形式只是走向自由与对抗的途径,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历史与传统形成了如此大的力量与压迫感,窒息了艺术家这么多年,只有努力走出过去的阴影才能重生,正如凤凰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