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生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

节选部分由十四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隔行分段。

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补充)3.教学方法自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设计意图]由大众化的鲁迅形象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

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的庇护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 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 年12 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所以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42年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不过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很多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也能用来概括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2.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课文学习(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咳嗽..() 嘱咐..() 调羹.()校.对() 深恶.痛绝() 揩.桌子()薪.金() 吩咐..() 疙瘩..() 阖.一阖眼睛()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场景?文章采用隔行分段的方式,共写了十四个生活场景。

①鲁迅的笑;②鲁迅走路的特点;③两次到鲁迅家做客(详写);④鲁迅的调侃玩笑;⑤鲁迅的笑;⑥鲁迅对待青年人的来信;⑦鲁迅对原稿、校样处置的态度; ⑧鲁迅的夫人许先生;⑨看电影不坐汽车;⑩鲁迅的休息;⑪鲁迅陪客人和工作(详写);⑫吃鱼丸;⑬鲁迅先生包书;⑭鲁迅的工作。

(2)本课内容较多,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实行归类?神情姿态、饮食起居、工作习惯、 休闲娱乐 、日常琐事。

(3)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生活场景?最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感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读完本文后,你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理解?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宽厚慈爱。

萧红给我们体现了一个生活化的、真实化的鲁迅。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研读1.细读课文,想一想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1)神情姿态:爽朗乐观笑声明朗—— 率真可亲平易近人干练敏捷走路轻捷——一往无前义无反顾(2)饮食起居:“吃”“待客”“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3)工作习惯:工作时间——拼命工作(4)日常琐事:调侃玩笑——风趣幽默可爱可亲回复来信——爱护青年看电影不坐汽车——克己待人吃鱼丸——对孩子很细心包书——认真细致2.课文开头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以笑开头有何作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坦白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里,他不再是神情严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位慈爱的长者,一个普通的亲切、可亲的老头,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受到鲁迅率真、质朴、毫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3.文中还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请找一找。

除了文章开头的神来之笔写鲁迅的笑,文中还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表现了他的幽默感;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

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4.本文题目是“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只写鲁迅就能够了,为什么还要写“我”、海婴、许广平,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但因为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历、亲闻、亲见,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细心。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

例如,文中写道“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

5.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是如何理解的?(1)文章是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的,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达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悉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鲁迅先生很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了局外人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鲁迅。

主题感悟:萧红以前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朴素的生活。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工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研读课文,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三)品味鉴赏1.品析下列语句。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写鲁迅先生的笑,抓住了他的笑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是真诚的,是明朗的这个特点。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笑得咳嗽起来”,这些描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表现了鲁迅的可亲,让我们感受到他对青年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这个段文字,堪称人景融合的精美的散文诗。

写出鲁迅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文中的太阳、夹竹桃、“金不换”毛笔,跟忘我工作的鲁迅完全融为了一体,把读者带入一种奇特的充满情韵美的崇高境界。

2.人物形象:鲁迅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鲁迅的形象:乐观爽朗、平易近人、豁达随和、幽默风趣、宽厚仁爱、刚毅倔强、关爱他人、真诚待友……3.写作特色:(1)生动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本文最典型的特色。

质朴无华,真情毕现。

文章记述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通过小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是那样亲切自然,真实感人。

以小见大,以平凡表现伟大,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

(2)善于撷取生活琐事,用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塑造人物。

没有奇闻异事,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却真挚感人。

三、课堂总结萧红的回忆,体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