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社会与社会运行一,社会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答:①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②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③功能:★(1)整合的功能。
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二.社会的运行类型(简答)★答: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若出小题则答黑体字)↑↑1、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第一,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第二,变异的关系。
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第三,中断关系。
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有些是因条件变化了,后来已无存在的必要;但另一些是至今仍有存在的价值的,却因种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
2、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出了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二,制约的关系,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
第三,促进关系。
与制约关系正相反,它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转化的关系,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
3、血缘、地缘、业缘关系(论述)★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与社会系统。
所谓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间的先天联系。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所谓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一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所谓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业缘关系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
第3章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含义★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奥格本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时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2)人格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社会心理学派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把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除此之外,社会化过程还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小题只需看这句)所以,社会化指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时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使整个社会化过的础。
(二)预期社会化指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大量学习就为将来的工作角色做好准备,这个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三)发展社会化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并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学习的过程。
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只是给长辈。
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要想跟上社会变化,就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简答、自己可以概括)★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特征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其内容也无法被接受,个体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由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是人类独有的财富,正是这种在容量和结构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大脑,使得人类具备了接受社会化的一切潜能。
这些潜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具有思维能力人类不仅具有一般的生物本能,而且作为高度发展的有机体,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人能接受社会化的主要生理条件之一。
(二)人具有语言能力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维的外部表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们借助语言文字学习知识,传达信息,交流思想,借助语言与他人沟通合作,参与社会生活。
(三)人具有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上,人与一般动物不同。
动物的学习只限于感性领域,只能模仿不能创新。
而人能在感性经验和抽象思维两个领域内进行学习,把外界的信息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并在有目的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创新。
(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从婴幼儿到青少年阶段,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不能自理、智力上尚未成熟、生活上不能独立的时期,必须依赖于父母或他人。
这一方面决定了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必须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学习社会文化,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也使得个体接受全面、复杂的社会化成为可能。
此外,由于长期不得不依赖他人,所以可以培养个体的权威意识,这种意识也是顺利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4、社会化的社会主体★(自己归纳)(一)家庭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二)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社会因素。
其特点是: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三)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只有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他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作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参照物,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四)工作单位一个人从学校结束自己的学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的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有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五)大众传播媒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
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暗示作用。
第2章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有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上可被区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是主要的几种: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这是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
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