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和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和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
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期
由于地理条件和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和一部分电铲外, 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
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和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和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这一时期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的同时, 形成了适合我国露天矿山建设条件特点的, 较为完善的现代露天煤矿设计和建设技术体系。
这一时期的核心开采工艺为单斗) 卡车工艺。
并出现了轮斗、半连续与综合开采工艺。
这一时期的露天装备多为引进的大型化开采设
备, 国产设备仅仅起到补充作用。
建设和管理模式逐渐地显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 并开始对环境保护、排土场土地复垦及资源有效利用等要素加以关注。
3.创新发展阶段
2003年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使得煤炭行业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在注重安全及保护煤炭资源、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注重环境效应的政策背景下, 露天煤矿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之而来的是露天生产矿山的扩能改造和新露天煤矿开工建设。
这一时期的技术思想比较活跃, 在适用的矿山采用了一系列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这个时期的建设特点体现为加快技术提升速度、注重环境影响、充分利用资源, 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条,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新型的现代化露天矿山企业。
尤其是许多露天煤矿企业从发展战略高度,走以资源为链接的、上下游产业间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重组,实现了管理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走出了一条产品、产业和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之路。
到目前为止, 这一时期开工新建或改扩建的大型露天煤矿7个, 合计生产能力911 3Mt/ a; 正在进行前期核准工作的大型露天煤矿有12座, 合计设计生产能力170M t/a。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 我国露天煤炭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M t/a, 占全国煤炭总生产能力的比重将超出10%。
露天开采在保障安全和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基础上, 将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历程中的经验
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建设正在高速发展,中国在紧跟世界领先水平的同时,总结除了自己的一套发展经验和模式。
1,关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采煤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其他大量的矿物产生。
多年来, 在露天矿山的建设与生产当中, 由于观念、意识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这些有益矿物随着露天剥离物大多排弃或随煤炭燃烧掉了, 只有少量的矿物得到了并不充分的利用, 象高岭土、油母页岩、稀有金属等等。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在现在,企业才开始思考、重视并有效实施资源综合利用。
各煤炭生产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条件, 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稀有金属等以煤炭及其共、伴生有益矿物为原料的多产业链条。
2,关于技术进步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新中国露天煤矿技术起步于前苏联的技术模式, 其理念和思想一直延续到20 世纪70 年代末。
五大露天煤矿建设时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在设计、技术和装备上与西方设计咨询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的广泛合作与技术交流, 在设计理念和实践意识
上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并取得了一次历史性地飞跃。
这一时期的技术提升在20 世纪90年代建成的五大露天煤矿的开采工艺与技术装备上得以验证。
客观地讲, 中国露天煤炭资源赋存的复杂程度居世界之首, 这为我们独创并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专有技术体系,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需要突破的是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关于技术与管理人才
纵观中国露天煤矿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大专院校在适度培养, 大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沉淀在生产企业, 少量工作在科研院所二是大专院校在大量培养, 相当数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沉淀在科研院所, 工作在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相对较少; 三是大专院校基本停止培养, 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数量相当, 但都呈现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状况; 四是由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部份大专院校恢复招生, 但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急需的露天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4,可持续发展问题
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 是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20世纪70 年代以前建设的露天煤矿。
由于计划经济观念, 矿山只从事单一的煤炭生产, 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完全从属于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向。
如此带来的问题是, 当煤炭资源枯竭时, 这些企业将无以为继。
近几年来, 随着矿山煤炭资源枯竭问题的出现, 以及在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指引下, 许多生产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们关注煤炭资源的接续问题, 重视对矿区相关资源综合利用, 注重相关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但是, 我们还有相的生_产企业对此问题重视不够, 办法不多。
如此, 势必给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未来露天煤矿的前景
中国的露天煤矿到底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及走如何的发展路线是如今煤炭行业的一大问题。
承担着社会与企业双重发展责任的露天煤炭生产企业, 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 关注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几项问题: 第一、注重实施,绿色管理。
第二、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管理模式。
第三、走人才强企之路。
第四、追求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的技术进步, 而技术的不断进步是以创新为动力的。
煤炭工业承载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特殊地位, 决定了未来煤炭的巨大发展空间。
对于露天煤矿开采来说, 因其开采的安全性和较高的回采率, 必将在注重开采安全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获得长足地发展。
中国露天煤矿开采事业背负着国家经济和能源的
进步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培养人才,追求创新,使露天煤矿事业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