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
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网络的形成是战略管理领域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做出了解释。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学术界对企业网络本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尝试对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逻辑上做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网络嵌入;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0)02-0106-03收稿日期:2009-07-05作者简介:吴勇志(1976-),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知识管理。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吴勇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一、引言新经济时代被视为是催生企业网络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提出和研究新经济的代表人物Best (1990)和Nohria (1992)认为,由于最新科技的驱动,在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
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Gulati,1999;Lubatkin et.al,2006),诸如制度经济学视角、资源观视角、博弈论视角等等。
Christian(2006)将企业间的网络具体分解为合作竞争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声誉网络等五大类。
杨瑞龙(2005)认为,企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或非企业组织通过正式契约或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
二、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的四个学派1.资源基础学派资源基础学派从战略联盟的观点分析了企业网络的形成(Duncan ,982;Hagedoorn ,1993),强调资源禀赋的重要性(Werner-felt ,1984;Barney ,1991),以资源的异质性解释企业联盟的形成。
Andrews (1971)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是企业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当中的机会相匹配的结果,企业的能力促使了企业加入战略联盟。
结合企业实践的变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可以通过内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间关系与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Pfeffert &Salancik ,1978;Zajac &Olsen ,1993;Amit &Schoemaker ,1993;Gulati ,1995;Powell ,1996)。
Richardson (1972)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得外部互补资源的重要方式。
资源基础与能力理论有效地弥合了生产理论和交易理论分割的缺陷,认为网络治理形式的出现是企业追求外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结果。
企业能力理论(Langlois and Foss,1997)认为组织的能力实质上是获取生产性知识的能力,能力确定了市场和企业的边界,产业组织本身首先应该关心生产成本,而不是交易成本,交易只是一种能力(交易成本的节约程度)。
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中,企业的异质性问题得到强调,这种异质性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能够解释不同企业的行为与效率差异。
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所能获取和接近的资源及内部资源(Barney,1991)对企业获取优势地位的影响。
2.组织学习学派一部分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网络的形成(Gulati ,1998),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的研究开发(R&D )同盟或其延伸(Powell ,1996)。
网络由于能促进技巧在企业间的有效转移推动学习(Hamel ,1991)或能对有信息产生新综合,而被认为是学习的潜在来源(vitt &M areh ,1988;Powell ,1990;Uzzi ,1996)。
企业希望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所没有的信息并且学习新的知识、技巧和技术,并且通过企业网络它们有可能共担风险,共享价值链带来的好处(KaPasuwan,2004)。
Nicholls-ixon 发现企业如果和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拥有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那么企业会·106·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企业网络搭建的知识流动平台基本上是扁平化的,有利于隐性知识“人到人”的交流方式(胡平波、万听和黎荆,2006)。
由于网络关系,企业获取了组织成员的知识,加快了知识产品创新,因此企业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效率。
企业网络内企业或组织间的学习能力不仅与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相关联,而且企业网络的特点也会影响网络中组织学习的能力(KaPasuwan, 2004)。
在分析企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KaPasuwan(2004)指出,企业网络广度、关系嵌入程度、知识冗余以及全球化的网络关系对企业网络中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志安(2004)从知识共享的角度解释企业网络的形成,认为企业当中的知识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成与他人共享的知识,深深地扎根于个人和组织行动之中,其表达和转移比显性知识困难得多,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对组织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网络的目标就是为实现明晰的知识和默会的知识共享以及有效转换提供途径。
胡安安等(2006)从知识网络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组织内知识共享的信任模型。
该模型主要在戴安福特的研究基础上引入组织制度、认识因素、情感因素、信任倾向等影响因素,构建出全新的组织内知识共享的综合信任模型。
2007年,由Seokwoo Song,Sridhar Nerur 和James T.C.Teng所撰写的关于研究网络特征对于企业的创新性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的潜在贡献的一篇文章,也证实了开放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
他们通过测量网络中心度来衡量网络结构,验证了开放网络结构有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假设,研究还发现,当网络结构与知识处理方向(knowledge processing orientation)相匹配时,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效果会显著提高。
3.经济社会学派而当学者们把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对企业间合作这种新形态的观察以后,关于“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才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
例如,Coleman(1988)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网络,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是通过关系和联结建立起来的,这种来源于企业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的价值。
该理论最早由Granovetter于1973年在其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杂志上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Granovetter,1973)一文中提出,并对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许多社会网络领域中理论的基础,因而该文献成为社会网络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社会网络研究者“必读的文献”(Kilduff&Tsai,2007)。
社会网络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包括:弱联结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假设、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理论和结构洞(Strueture hole)理论。
一些学者还总结出了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社会资源理论、强联结力量假设,以及小世界(Small word)网络理论等存在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理论(肖鸿,1999;叶听和丁烈云,2004;李正彪,2004)。
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的关系型结构嵌入到经济行为之中会影响到这种选择(Granovetter,1985)。
Granovetter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这里研究的是个人的联结(Interpersonal Ties),但其结果仍然适用于更广泛的社会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如组织、团体或企业。
行动者之间的联结强度可以从强到弱,其中强联结是指经常发生的、充满情感的、互相信任和互惠的关系;反之,则是弱联结。
根据Granovetter的研究,其弱联结的力量假设可以表述为:行动者之间的弱联结能比强联结更可能带来多样化的信息。
在Granovetter研究的基础上,Uzzi(1997),M cEvily&Zaheer (1999)和Echols&Tsai(2005)等学者对嵌入性的概念进行发展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Uzzi(1997)认为,嵌入性关系应该包含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可以从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等三个维度去衡量。
M cEvily&M arcus(2005)则进一步研究了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嵌入性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刘雪峰,2007):第一种是以Gulati(1995)的研究为代表,对行动者间的重复交易的作用进行研究;第二种是对行动者间的相互联结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行动者间相互依赖的根源(Uzzi,1997);第三种是集中关注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position),提出网络位置对行动者的行为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M cEvily&Zaheer,1999)。
(Ranjay Gulati,1999)以企业在社会网络当中的嵌入性来解释企业网络的形成,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隐含了企业作为原子型结构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而作出的选择。
Zaheer&Bell (2005)则利用结构洞理论来分析企业网络,认为处于企业网络中的企业拥有的结构洞越多,表明企业越处于该企业网络的中心位置,则其掌握的信息和控制的资源就越多,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绩效。
4.制度经济学派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网络为企业摆脱科层制束缚实现某种特殊交易提供了可能,网络是一种组织某种特殊交易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能够使某种单纯由价格机制或权威机制无法协调的交易得以实现。
威廉姆森认为这种特殊交易是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都处于中等水平的交易。
迈克尔·迪屈奇认为,只有当交易由企业组织所支付的成本小于由市场组织所支付的成本,而且市场组织所得收益大于企业组织所得的收益,同时,企业组织所得的收益小于所支付的管理成本,市场组织所得的收益也小于所付出的交易成本时,网络才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