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至先生年谱

冯至先生年谱

冯至先生年谱冯至年谱1905年1岁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笔名有琲琲、CP、鸟影、鼎室、F等。

远祖曾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

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

父亲冯文澍是个读书人,有时在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

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外祖父在涿州为官期间,她与冯父结为夫妻。

冯至有一姐、一兄、一弟。

1909年4岁开始在父母教导下看图识字,描红。

1912年7岁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3年8岁春,入涿县两级小学。

在初级小学学习一个学期,暑假后入高级小学。

6月,母亲因病逝世。

1914年9岁父亲与继母朱氏结婚。

继母是北京人,待冯如亲生子。

1916年11岁暑假,从涿县高小毕业。

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

冯考入北京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前三年走读,住在继母的堂弟朱受豫家中,舅父母待他很好。

舅父擅长国画,冯至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绘画知识。

四年级时住入学校。

在中学里,冯最感兴趣的是教数学的黄自修和教国文的潘云超的课。

黄先生使他对代数、几何有了爱好,潘先生讲《韩非子》、《史记》中的名篇、司马相如和鲍照的辞赋,以《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序》等,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1919年14岁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也跟北京各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

暑假后,潘云超因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判处一年徒刑。

黄自修调另一中学任校长。

冯在学校大量阅读当时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

对新诗发生兴趣,练习写新诗。

由同学戴昌霆介绍,他最早在《新青年》6卷5期读到鲁迅的小说《药》。

此后,凡是鲁迅发表的作品,都找来读。

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他反复阅读,为之感动。

通过继任国文教师施天侔,冯至接触到西方文学流派,首次知道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名称。

1920年15岁寒假开始后,冯至和同班同学陈展云、戴昌霆等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通过自筹经费和向老师募捐,创办《青年旬刊》,发表新诗和其它习作。

后因经费告竭,仅出4期便停刊,它在冯至心里播下了以办刊物为乐事的种子。

同时,读到胡适的《尝试集》。

夏,中学毕业回到故乡,读郭沫苦、田汉、宗白华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诗,知道了歌德、海涅等诗人的名字,也注意到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发表的《凤凰涅槃》和《天狗》那样的诗。

《三叶集》对冯至起了诗歌启蒙作用。

1921年16岁3月,继母在北京病逝。

暑假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此时他大量阅读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出版的书刊,也读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读莫泊桑、都德、屠格涅夫、契诃夫、显克维支、施托姆等人的小说,尤以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他影响较大。

更多地阅读新诗,如康白情的《草儿》、俞平伯的《冬夜》等;而郭沫若的《女神》使他开阔了眼界,对诗初步有了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冯至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他后来收入他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的第一首诗《绿衣人》,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

1922年17岁北大同学、同乡卢季韶之兄卢伯屏在山东济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介绍他的同事顾随(羡季)与冯至通信。

顾擅长诗词,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

下半年,认识在北大国文系讲授《文学概论》的张定璜(凤举)教授,便把自己的诗作送他评阅。

张定璜将组诗《归乡》寄给上海创造社,于1923年初发表在《创造季刊》2卷1号上,这对冯至是很大的鼓励。

1923年18岁组诗《归乡》发表后,引起由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等组织成立的浅草社同人的注意,约冯至加入浅草社。

暑假开始,冯至结束预科的学习,与在京的浅草社成员10余人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茶会,由林如稷介绍浅草社在上海的情况。

茶会的参加者有游国恩、李开先、冯文炳、高世华、陈炜谟、罗石君、韩君格等。

通过此次活动,他与北大同级同学陈炜谟结交,由林如稷介绍,开始和当时在复旦大学学习的陈翔鹤通信。

7月,顾随来京,与冯至及卢氏兄弟畅叙友情,纵谈中外文艺情况。

暑假后,入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学习。

在张定璜家遇见杨晦(时在北京孔德学校教书)。

年底,陈翔鹤为能与北京的朋友长期相聚,放弃复旦大学学籍来北京。

冯至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很快成为朝夕与共、无话不谈的朋友。

下半年,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大受启发。

下半年,北大派经济系教授陈启修赴苏联考察经济,郁达夫自上海来京,代替陈启修讲授统计学,得与郁达夫相识,时常一起去逛市场、旧书摊。

由于郁达夫的推荐,冯至读了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并萌发将其译成中文的愿望。

是年,冯至在《浅草季刊》和由浅草社编辑、作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版的《文艺旬刊》(后改为《文艺周刊》)上发表诗、散文和译作。

1924年19岁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

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

《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

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1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

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

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

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

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10期。

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

鲁迅除了谈论文学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

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

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

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

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Et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崑相识。

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

《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

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l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

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

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

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

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l0期。

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

鲁迅除了谈论文学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

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

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

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

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日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崑相识。

5月,鲁迅回到北京。

24日上午与杨晦、陈炜谟到鲁迅寓所看望,并一同去中央公园午餐,一直谈到下午5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