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
马晓晓
17849941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科学界奖励的马太效应的根源和合理解释,及对照
其他领域马太效应,探索马太效应在科学奖励中体现出的规律,剖析在人类文明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并对不同阶层社会生活做出合理预测。
关键词:马太效应,科学奖励,影响,预测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无论是单一的将马太效应看作一种原理或者一种现象的结果,这些都是片面的且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科学奖励的马太效应,揭示科学奖励中马太效应体现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规律。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先前已有很多学者关于马太效应的产生以及其影响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大致都集中在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在根本原因探讨上不一而足。
从事物的根本寻起,发现其根本原因,为马太效应这一现象寻找出合理且令人信服的关键性证据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而言,相关学者或从自身领域以其现有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未达成统一结果,这显然是不利的。
马太效应存在时间如此之长,竟难以寻到起点,或在人类文明产生之时马太效应便已经存在。
当讨论马太效应的产生不得不说起货币的历史,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枢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相比,人可以拿着一张纸币或者利用无形的电子支付交换到想要的东西,这在其他动物之中使难以想象的,一只黑猩猩利用一张纸向另一只黑猩猩交换其手中的香蕉,这显然是很难完成的。
至于人,人们相信一张纸币的价值,并同意将手中的商品交换出去,获得的仅仅只是一张纸,如果人们不相信这张特殊的纸的效力,那么交易显然是不能够完成的,交易进程结束。
人作为一种奇特的动物,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些在其他动物身上是否体现尚不清楚。
作为人,想象力的具象化即这种广泛存在且难以追踪其历史的契约关系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人们相信可预见性的后果和契约的效力,使得意志存在显得合理,这种存在依托于权力的集中,这种领导力的强化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相对完善的国家政权。
在国家意志形成的进程中,对人肉体上的限制与精神上的束缚,将松散的个体社会化,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驱动国家机器快速运行,使生产力得到有效发展。
探讨相比较于其他大型猫科食肉动物的独居生活习性而截然相反的狮群的群居生活,南非萨比森保护区研究人员对南非狮群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长达40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归纳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狮群的形成不是因为非洲斑鬣狗的威胁,也不是因为其猎物诸如角马、水牛、牛羚体型较大,单一捕猎效率低,原因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卫领地,将临近水源的便利领地控制起来,防止其他狮子的领地入侵。
至于人类,或不能单一类比,生搬硬套将其他理论套用在人类社会上,人作为一种自主性远强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动物,发展至今,已经具备相当的自主性,会利用规律并作出相应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相信,国家的形成是源于保卫领地,这一点在现代显得极为明显与敏感。
无论是涉及到前2017年下半年的印军非法入境还是南海争端抑或钓鱼岛争端,涉及到领
土问题争端对抗显得极为紧张和激烈。
领地作为一种十分重要且有限的资源,占有领地的一方能够获得生存繁衍所需的物质能量,能够获得生存空间即生产资料,而失败者一无所有,甚至生存繁衍也成为奢望。
在人类生存与繁衍进程中,当环境容纳量达到一定限度,该区域范围内生产的物资不足以满足更多人消耗时,若没有一定条件制约,人口增长是无限的,地球上可用资源与空间有限,斗争便产生了,斗争不仅仅存在于外部,内部之间同样激烈,进化存在于激烈的斗争,环境压力驱使着物种向更适合环境的方向发展,现在的我们证明了,我们的进化方向是正确的。
相比较于古猿与古代人类,有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容量在近几万年来增长了三分之一还要多,脑容量的增大意味着人类朝着更加聪明的方向发展,人类想象力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从古代部落图腾到如今社会形态,证明了该点。
对于外部,为了保证领地的争夺即生存繁衍的进行,部分更具领导力的个体利用更加具象化的想象力与紧密的契约关系促使松散的部落聚集起来,通过可预见性的肉体惩罚或奖赏和精神束缚不断壮大,取得优势,成为占优势群体,这样在激烈竞争中获胜,获得领地与资源,获得领地与资源的优势群体因为领地扩大,可以容纳更多人口,失败者失去领地,资源有限,最后容纳人口减少,最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对于内部而言,统治阶级为了获取更多资源,需要保持统治阶级其阶层的数量,对于整个整体而言,统治阶级以其森严的等级制度,控制着生产关系,进而控制整体,维持着国家机器的运行。
这是一种有机的连续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在整个进程中,马太效应体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极其有限,统治阶级占少数,通过生产关系实现资源的集中化,增强统治阶级力量,加强统治阶级控制力,进而调动各方,支持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进而无论是国家战争或是疏通水利抑或是实行大型工程,这都是离不开资源集中化,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体现其强大控制力,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这样。
以马克思主义解释马太效应,体现出了一定情形下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以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涵盖各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特性,辩证唯物看待事物。
科学奖励中表现出的马太效应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但同时它又体现了其本身存在的矛盾。
在自然进程中,新陈代谢物种演替,事物内部有其特有的规律。
在事物发展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体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但是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强者与弱者的地位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换的,历朝历代的更替表明,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事物存在是有一定时空限制的,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沟壑,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脱离了条件限制的真理也不再是真理。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产物,从它出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了要灭亡,在其萌芽发展阶段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方面,随着它壮大开始出现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当它整体上不再使生产力获得较大提高时,就会逐渐衰亡,另一种新兴的事物就会替代它,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它将会并且一直会发挥着其作用。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的产生与发挥的影响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紧密联系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
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体现在具有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中,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辩证唯物的看待一种现象,不能黑白两分,事物存在着灰色地带。
辩证认识事物,看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发现原因与结果,理解必然与偶然之间的联系,从形式和内容上预见性的看待现实与可能。
马太效应起源于久远的丛林法则,从地球生命诞生之初便存在着,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自然规律的具象体现,同时它也不仅仅体现在人类身上,这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不过它在人类文明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与显现,作为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也生产力发展中暴露出局限性。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在一定历史阶段促进了信息交流、人才的集中培养,但是它也表现出了消极作用,例如它会使科学阶层严重分化、不公平现象加剧、更多人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一定程度内阻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个人作为研究中的可变变数,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规律作为一种必然的可预见性结果,双方之间并不矛盾,存在着的必然与偶然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如有人质疑马克思,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被取代,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呢。
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对弱者不利,但是对于个人而言不能自暴自弃,社会发展具有必然性而个人发展却有极大的偶然性,把握其中的规律,奋发图强,弱者也可以变强者。
更深层次的,这种现象必将在一个个偶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灭亡的。
而作为个体,在矛盾与斗争的驱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改变自身现状,个人现状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或不明显,但这些存在了的与在一定时空下将要继续存在了的最终必将在一个个偶然中土崩瓦解。
1.曾品顾,试论“马太效应”产生的科学认识根源,1998年第一期,宜宾师专学报
2.王雪源,科学界马太效应的批判,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3.吴晓莉,王运红,马太效应对科学成果能见度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
4.严丽,科技文献过程中的马太效应,J,情报杂志,2007(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