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太效应解释

马太效应解释

马太效应解释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马太效应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

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张弓效应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

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据此看来,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惊人吻合!既然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与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相对应,那么,有与马太效应相对应的相关效应吗?有。

老子已经告诉我们,只是未被发现、命名而已,《三七理论》作者现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正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追求的是社会公平,那是组织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场行为该干的事儿;马太效应追求的是财富积累和市场要素配置效率,那是市场的事儿。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公平的张弓效应与市场效率的马太效应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名字来源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马太效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出发了。

那领五千的,把钱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了。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于是夺过他的一千银子,给了那有一万的仆人。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

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折叠编辑本段表现方面折叠经济领域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马太效应大的关注似有盲点。

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

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扩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今年的4028元。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

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

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比上年增长9.5%,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29.9%。

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扩大到9.2倍,差距呈扩大态势。

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人群之间的流动性在下降。

低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组、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化,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难。

2000-2005年,城镇收入水平最低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5%;而收入水平最高的20%人群的年均收入增长率为15%。

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格局不利于低收入者。

当前,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过高问题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是最低行业的2.63倍,而到了2005年扩大到4.88倍,而且绝对差距也从8436元扩大到32249元。

必须清醒地看到,收入差距还呈逐渐拉大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保持警惕。

消费差距的扩大既有历史发展和资源制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快慢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缩小消费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会带来不少负效应。

尤其是作为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如2006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7.1%,分别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7.6和6.9个百分点。

由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这与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容的。

收入的过分悬殊,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政策调控力度,使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

一部分垄断行业工资水平过高、工资增长过快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差距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取措施促进非垄断行业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调控。

要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对垄断企业的特别收益金制度和上缴利润制度。

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