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 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 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 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 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 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 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 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委:托付。 区区:小,少。 当:抵当。 折:损折。 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 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屈服 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 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过 秦 论
阿 房 宫
贾
谊赋
六
国苏
论 洵、
杜
苏
牧
辙
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 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 过4个字。
《过秦论》叙写了秦犯下的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 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 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兴太学以养,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 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 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 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 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 亡。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 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奇 怪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 十倍的军队,奋起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 秦国,却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 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 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山东:崤山以东各诸侯国。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 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 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 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 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 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 出来了。
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
1.贾谊在《过秦论》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 ———————;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 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摈(bìn):排除。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挺身而出。
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文章的脉
络,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明确 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揣摩作者的写 作意图。
简介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老泉, 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 与父苏洵、兄苏 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 “三苏”,均列现象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 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 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 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 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乘:乘势攻击。 附:依附。 障:屏璋。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 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 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 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 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 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 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 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 知天下之势也。
咎:怪罪。 疏:粗疏,粗略。 势:大势、形势。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 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 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 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 解天下的情势啊!
3.苏洵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 ————————————————————————。
4.苏辙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 ————————————————————————。
六
国苏 辙
论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 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 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 有腹心之疾也。
郊: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 野、国土的意思。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 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 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 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 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
答:—————、——————、——————。
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宫 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也。
苏洵在《六国论》里,也有相似的劝诫统治者吸 取教训的语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