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辙 六国论测试

苏辙 六国论测试

文言文阅读
六国论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链接:
六国论(节选)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
B.藉之以蔽.其西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委.秦委:委托
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
D.常为.之深思远虑彼秦者将何为.哉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李帧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CBC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

”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

”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

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17.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4分)
(1)本文作者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
(2)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参考答案
13.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14.D
15.C
16.(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后来秦国攻打了赵国两次,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或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17. (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