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文化传承型
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威胁
首先,绝大部分传统民间工艺品没有形成大的发展态势。各类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加工普遍 呈现出生产分散,遍地开花的局面,规模较小,同类产品重复生产,单打独干,互相压价,恶性竞 争,极大地影响了产业化的发展。 其次,由于在开发中必然会遇到利益冲突,特别是传统民间艺术保护的非商业性和旅游业的 盈利性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传统民间艺术往往会遭到破坏,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开始 失去原有的特色。 再次,在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融资难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主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关注产品的利润不关注产品的文化含量,导致许多企业为了短期利 益,生产工艺粗糙、文化价值含量不高、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的艺术品流向市场,影响了旅游目的的 整体发展,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最后,由于传统民间艺术多为民间艺人传承,并且民间艺术与旅游的结合还处于初期的萌芽 状态,导致创新意识不足,很多民间艺术比较注重实用性而缺乏观赏性,或者产品单一没有形成系 列文化艺术产品,缺乏整体竞争优势。
农业情况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甚多。其中,汉魏故城遗址被国 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卑位;当时魏国的曹植 曾有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千古名句。平乐的 汉魏时遗迹当中值得一提的是象庄石象,它是河南省目前 仅存形体最大的单尊东汉大型石雕;还有元朝的跃店古寨; 平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遗址还要算是历代帝王墓冢了。 只见邙山上历代帝王的墓冢祁次比邻,排列有序,规模甚 大,堪称规模宏伟、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平乐村创意园区
平乐农民画创意园区占总地600亩,总投资约1.13亿元。项目一期占地90亩,投资3848万 元,主要建设美术馆培训中心综合楼及200套画家创作楼。目前培训中心综合楼已建成,画家创 作楼已基本竣工。已有画师已陆续入驻进行牡丹画创作。 项目二期规划占地510亩,投资7500万元,主要建设牡丹画写生基地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 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此外,还将有4个规划项目与园区相配套。占地1000亩的精品牡丹观赏园, 主要供游客观赏和画家写生;占地200亩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将把唐三彩、洛阳水席、平乐正 骨等地方特色元素纳入其中;蔬菜水果采摘园,将建成游客向往的生态游园;汉魏文化演艺园, 将通过互动演出的方式,让游客领略汉魏文化的特有魅力。下一步孟津县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培训力度,使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平乐村的开发模式
(一)专项旅游模式 以一项旅游项目为主体完成旅游活动。与旅游者个人兴趣结合紧密,受到特定旅游市场的欢 迎。乡村旅游在开发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形成不同特色的专项民间艺术游。 (二)生态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是以某一专门内容为征集、收藏、展示对象的民间艺术博物馆,这种形式不仅是对民 间艺术的保护,更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艺术博物馆的开发中,要结合艺术的特色不断突 破创新,增添更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游客的兴趣。 (三)主题创意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载体,指“以创意生产为主要活动,主导产业明 确、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完备、产业链相对完整、示范作用明显的集聚区。” 通过主题创意产业 园集聚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的特长和优势,增加社区及其居民收益、树立良好旅游地形象、吸引游 客的好形式,为游客创建游览、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区。 (四)艺术休闲街区 根据“产业+市场”的原则,在市场的指引下创建艺术休闲街区,以乡村风情、区域文化为特 质,以民间艺术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发展艺术休闲街区。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真正 将艺术融于民间。 (五)“乡土艺术家园” 培养乡土艺术家,可以保护大量的民间文化,还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建立一支乡 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是保持传统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根本。通过设立“乡 土艺术家园”来培养“乡土艺术家”是发展民间艺术乡村旅游的保障。
平乐村在原有画牡丹的文化与风俗基础上,借旅游业繁荣的大机遇,得到了大发展。
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传统民间艺术创新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源泉。 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提升乡村 旅游产品档次,提升文化品味,满足游客的需求,带给游客独特的精神享受。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易 包装、易被旅游者接受的特点,便于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经过包装和市场运作,可成为当地旅游 产业中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旅游品牌。 (二)乡村旅游是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部分传统民间艺术正濒临灭绝,急需保护,但严重缺乏资金。旅游活动的介入,既可以为 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又可以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 更好的载体和条件。可以说想,乡村旅游有利于支持艺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充 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带动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良好。这里的土地肥沃,许多现代化农业技 术如喷灌、滴灌和微灌等现代技术得到推广,全镇形成井、 站、渠相配套的灌溉、排洪网络。这些年来,平乐村在 “粮食、蔬菜、食用菌、奶牛、花丼”这五大产业做出 了卓有成效成绩,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令周围的乡镇望 而不及。到目前,平乐拥有生生乳业公司,妯裡高效农业园 区、凤凰山花椒园区、洛阳近郊蔬菜种植基地、万亩优 质小麦种植基地等示范区和示范企业。
PART TWO
2
河南平乐
地理位置
平乐村,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地处洛阳汉魏故 城遗址。她南与千年古刹白马寺毗邻,东与偃师市接壤,北与 无卧牛之地邙山紧依,并临近黄河,西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相 望。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 乐观”而得名。素有“金平乐”、“小洛阳”之美称。近年 来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洛阳市文明乡 镇,洛阳市卫生城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洛阳市社会治安模 范镇等。
平乐村创意园区
(三)项目定位主题鲜明 在项目定位上,提出打造“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的总体定位,以平乐牡丹画文化为品牌 核心,打造我国首个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链,形成集艺术欣赏、制作、休闲、教育、娱乐、购物、 餐饮等于一体的中国牡丹画文化创意博览园,成为平乐牡丹画文化展示和传承基地。 (四)“产业+市场”带动策略 紧紧围绕牡丹画艺术创意开发相关产业链结构,实现“产业+市场”带动策略,深入挖掘牡丹 画文化,开发艺术创意工坊、“艺术交流教育中心、牡丹画博物馆、原生态作坊、中国牡丹画艺术 露天秀场、主题餐厅等项目,紧扣市场需求,以鲜活的表现手法激活洛阳的牡丹产业,提升平乐牡 丹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解读
乡村非物质文化是潜存于物质文化 中的隐形产物,主要包括民俗活动、 乡村礼仪、手工技艺等。比如赛龙 舟、传统戏曲、捏糖人等传统文化 活动和工艺,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 的体现,是民族不朽的灵魂。
乡村物质文化主要指乡村居民通 过长期的生产生活而创造出来的 有形文化产物,以最直观的方式 表现乡村特色,主要包括乡村山 水田园、建筑群落、衣着饮食等。 传承至今的有龙脊梯田、徽派建 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 历史和艺术价值。
平乐被誉为“书画之乡”和“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 重视和洛阳的牡丹文化氛围的提升, 平乐牡丹画的名气 也越来越大,每年四五月间举办的洛阳市牡丹画节更是平 乐牡丹画展示和销售的大舞台。目前平乐兴建了平乐牡 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发展牡丹画产业,并积极开办了 官方的和私人的多家牡丹画培训辅导班,让更多有着致富 梦想的平乐村民和书画爱好者有了更大的学习和交流的 平台。
乡村物质层面
乡村非物质层面
现状
主体缺失 后继无人 动力不足 停滞不前 管理混乱 倡导失范
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人口转 变,这就使得乡村文化的主 体不断被削减。 城镇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完善 的服务设施,使得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涌向城镇。 乡村文化多由老一辈人所传 承,如民风民俗、手工技艺 等,随着他们的不断离去, 加之年轻人的流失,直接导 致了乡村文化的断层。
平乐村
快捷便利的交通。平乐目前处 在一个较为便捷的地理位置之 上,陇海铁路在南部比邻而过,而 南北运输大动脉——焦枝铁路 则穿境而过,还有207国道、连 霍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等 几条国家级公路贯穿东南西北。 其境内的乡村公路也是路网交 织密集,四通八达。
交通状况
工业情况
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平乐已初步形成以机械加工为龙 头,塑料、中央空调、铸造、纺织、建材、化工、食品加 工等为支柱,其他门类众多、结构合理的乡镇企业体系。 目前有平乐、洛东、张盘、翟泉等几大工业园区,现有中 外合资企业5家,4级企业175家,各类从业人员1.7万多人。 这些都为平乐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平乐村创意园区
(五)节庆品牌化 互动环节有利于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牡丹画文化创意博览园不仅开展各种形式的趣 味活动、亲子活动,还开发各种节事表演。通过每年一届的节庆活动,确立平乐牡丹画文化节。通 过节庆品牌化,扩大牡丹画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产业链条延伸 文化创意博览园还配套了一系列的项目,如主题餐厅、动漫剧场、童年超市等,完善产业链, 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七)运营模式创新 以“博物馆+牡丹画艺术创意工坊”为发展模式,采取灵活的运营方式,旅游区内的各景点、 游乐和服务设施,采取自营、出租、招商、转让等多种方式结合,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扩大建设资 金来源,通过商业地产的注入最终实现赢收端点的多元化。
文化传承主体缺失,后继无 人,这是乡村文化面临的最 大危机。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 开始追逐物质条件和经济发 展,从而淡化了乡村文化价 值。 多数乡村文化往往停留在精 神文明层面,无法产生直接 的经济价值,与乡村居民不 断追求的物质生活相矛盾, 因此其内在价值得不到肯定。
许多地方政府盲目加快城镇 化进程,通过不同手段对乡 村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忽略 乡村文化的存在价值,打破 了乡村的传统文化格局。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 家层面宣传重视程度不够, 没能形成文化传承发展的意 识。 在传播媒介层面,对乡村文 化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 传承乡土文化的氛围。 在文化教育层面,没有让乡 村孩子切实感受到家乡文化 的优越性,也没能让城镇孩 子懂得乡村文化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