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湖郦城底板大体积砼方案

龙湖郦城底板大体积砼方案

主楼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2.常州龙湖郦城项目二期二标工程《设计施工图》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555.《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二、工程概况:常州龙湖郦城项目二期二标工程位于常州市天宁区永宁路以北,三新路以西,贺家塘河以东地块。

工程由常州嘉南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二期二标工程包括:六栋32层高层+底层商业用房+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03701.95m2。

工程上部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地下室防水等级Ⅱ级,抗震设防烈度七度,使用年限50年。

六栋(64#、65#、66#、67#、68#、69#)高层为地上32层钢筋混凝土剪力结构,平屋面,面砖、涂料外饰面,建筑高度为105.40m,檐口高度97..4m,标准层层高3.00m,底部架空层层高2.2m,室内外高差为0.10m。

±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0m。

其基础型式为地下室筏板基础,130、15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三层及以上单体面积11367.36m2。

底层商业用房一、二为地上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屋面,面砖、涂料外饰面,建筑总高度为10.20m,檐口高度7.40m,首层层高4.0m,二层层高3.4m,室内外高差为0.10m。

其基础为地下室筏板基础,上部结构130、15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建筑面积6350.85+6418.94m2,地下车库分为B、C区。

B区为地下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层高3.70m(普通车库,面积9418m2),地下二层层高3.60m(人防部分,面积9833m2);C区为地下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层高3.70m(普通车库,面积3477m2),顶板覆土1.50m,±0.00相当于黄海高程4.50m。

其基础型式:车库为筏板+柱帽基础,500厚筏板,下设预制方桩抗拔桩,设多道后浇带,地下二层顶板250、300厚,地下一层顶板300、35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顶板;主楼部位66#~69#房筏板1200厚,64#、65#房筏板1100厚,下设预制Ø500管桩。

上部结构130、15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三、施工准备:(一)原材料技术要求1.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时,其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所用水泥其3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2)混凝土有抗渗指标要求,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宜大于8%;3)所有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宜大60℃。

2.骨料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应大于3%;2)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31.5mm,并应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应大于1%;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3.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

4.所有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和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1)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工程所用胶凝材料经试验确定;2)应提供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3)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5.拌和用水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

6.为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水泥用量,建议采用混凝土60d后期强度配合比。

(二)技术准备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阶段的综合抗裂措施,制定关键部位的施工作业知指导书。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在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钢筋工程、预埋管件等工作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3.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土的要求按时完成,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必要时与市政、交管等部门协调,指定场外临时疏导方案。

4. 施工现场的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当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回路供电或自备电源等措施。

5.大体积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1.2倍。

6.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设备,在浇注混凝土前应进行全面的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数量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7.混凝土的测温监控设备宜按有关规定配置和布设,标定调试应正常,保温用材料应齐备,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应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应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

(三)作业条件1.清理地下室垫层上的泥土、垃圾、木屑、积水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修补嵌填模板缝隙,加固好模板支撑,以防漏浆。

2.对钢筋模板进行总检查,办理隐检、预检手续;并在模板上弹好混凝土浇筑标高线。

检查支铁、垫块,注意保护层厚度,核实预埋件,水、电管线、盒、槽、预埋洞口的位置、数量及固定情况。

3.各种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灌、振捣机具经维修、试运转,处于良好状态;电源、道路等满足浇灌要求。

安排组织好劳动力,备齐振捣设备,并做好其它准备工作,使施工处于有序状态。

4.如地下水位较高,应采取排水,降水措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底0.5m水位以下。

5.搭设好必要的进入基坑的脚手人行坡道和浇筑脚手平台,以及铺设底板上操作用马凳、跳板等,并经检查合格。

6.各主楼板块混凝土浇筑配备1台泵车,提前7天通知混凝土搅拌站查看现场,并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确定泵车位置和行走路线,同时申报各种混凝土标号及浇筑方量备料。

混凝土泵车设置位置,原则上布置在现场东、南两侧临时施工道路上,并邻近待浇筑板块。

7.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经检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要求商品混凝土站备足运输车辆和混凝土数量,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灌的需要。

要求对每车混凝土进行预控工作和做好其它进场检查,并测量卸料时的坍落度,做好详细记录。

8. 施工现场按《温控方案》,布置埋设钢管测温点,并加以保护。

(四)施工机具准备所用主要机具有塔吊、混凝土泵、布料杆等,振捣器使用30、50振捣棒及平板式振动器,其它有大、小平锹、铁板、抹子、温度计、塑料薄膜、油毛毡等。

四、施工部署:主楼部位66#~69#房筏板1200厚,64#、65#房筏板1100厚,大体积浇筑混凝土,根据各房号单体筏板及施工段划分,每个施工段浇筑,配备1台混凝土泵配合,施工段内不留设施工冷缝。

浇筑方向由西向东分层推进,水平分层均匀下料,以便泌水逐渐推向一个方向后,集中排除。

五、混凝土浇筑:(一)混凝土浇筑工艺1.基础底板厚度1100mm、1200mm,且大体积浇筑混凝土,为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和减轻浇灌强度,可选用自然分层连续浇筑。

浇筑时,可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的斜坡进行分层,采用“分段定点下料,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

振捣时一般布置三道振动棒,第一道在混凝土坡顶,第二道在混凝土斜坡中间,第三道在混凝土坡脚。

三道相互配合,保证覆盖整个坡面,确保不漏振。

随着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向前推进,振动棒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整体分层或分块间歇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层间最长的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层面应该施工缝处理。

3.大体积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二次振捣的最佳时间与水泥品种、水灰比、坍落度、气温和振捣条件等有关。

必要时要经试验确定。

在操作时间上,要留有余地,避免由于失误而造成“冷缝”。

4.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可在四周侧模的底部开设排水孔,或利用设计的电梯基坑、集水坑,将大部分泌水用软轴泵或隔膜泵排出;少量来不及排出的泌水随着浇筑的向前推进,而被赶至侧模边上,通过侧模顶部开设的排水孔流出。

当浇筑的混凝土大坡面接近侧模时,可改变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即由侧边模处向回浇筑,与原斜坡相交,形成一个集水坑,另外有意识的加快两侧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使集水坑慢慢缩成一个小水洼,用软轴泵及时将泌水排出。

这种方法基本上能排出最后阶段的泌水。

5.表面处理。

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应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初凝后、终凝前再用木蟹反复搓平压实,以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二)混凝土的温度监测1.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和控制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温度监测和温度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在施工中宜采用信息化的施工方法,温度监测的数据要及时反馈,以进行温度控制;采用温度控制后,又要根据温度监测的数据判断温度控制的效果。

2.拌合物的出机温度、浇筑温度及浇筑时的气温应进行监测。

至少每2h应测一次。

3.大体积温度浇筑后,养护期间应进行温度监测,同时,应测环境温度。

第一次测温时间宜在浇筑后的12h时进行。

1)测温点的布置:必须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也可以在对称区域布置。

所有测温点均应编号,并绘制测温点布置图。

基础底板等大型构件,垂直方向一般在表面、中部和底部布点。

各点应在1m直径范围内形成点簇;水平方向一般沿对称轴布置点簇(有足够代表性时,也可只在对称轴一侧布置),在边缘、角上及中间也应布置。

点簇的间距一般5~10m。

2)测温工具的选择:为了及时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梯度,随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采用便携式电子测温仪、工业用水银温度计等测温工具。

采用电子测温仪时,还应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校核。

3)测温制度:人工测温,在混凝土升温及保持阶段,一般2~3h应测温一次。

在温度下降阶段,一般4~8h应测温一次。

采用预留测温孔测温时,一组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的数据。

不得采取沿孔洞变动温度计高度的方法来测孔中不同高度处的温度。

孔中应注入5cm高的清水或油,玻璃或水银温度计末端应没入水中并保持至少3min,然后迅速抽出温度计,读数加上0.5~1℃作为测定值;5)测温工作应由经过培训,责任心强的专人进行。

测温数据应及时交技术负责人阅签。

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有关人员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的参数:1)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混凝土拌合物经振捣后,在50~100mm处的温度)不宜超过30℃。

2)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度之差不应超过设计值,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宜超过25℃。

混凝土的温度日降温梯度应超过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