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聚居环境学释意 一、从传统建筑学走向人类聚居环境学人类关于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大类型,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安得广厦千万间”,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之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
经历了数千年的建设,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
“居”,对于人类早已不成问题。
然而,尽管同样经历了数千年,对于“聚”,人类却只是刚刚开始介入。
许多规律有待寻找,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其中,一是众所周知的生存环境问题,也就是那些远比建筑大得多的开敞空间环境的保护、拓展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包括如何解决人口众多、需求各异、要求日益提高的人类空间活动等。
这些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人类,与此同时,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化和严峻的未来。
全球温室效应导致冰山溶化,现在每年海平面都在上升,按目前数字统计,如果人类还继续不顾生态环境地操作下去,那么到2500年时,整个海平面将上升8 米,这意味着许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目前人类的生存地带至少有一半要被毁灭,因人口剧增已相对减少了的陆地生存空间将急剧缩减。
如此险恶的前景对建筑界如何解决聚居环境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建设规模的加速扩大导致对土地的加速占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极度破坏,而同古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相比,现代人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要求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挑剔。
从传统的建筑观来看,人们注重的是建筑实体本身。
由于古代社会建设规模不大,环境和资源消耗并不显著,那时人口不多,对于建筑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
现代的建设连带着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问题。
因此,现在建筑界的必然趋势是要把传统建筑学的概念、传统建筑思考的范围扩大,不仅要修路筑桥、栽花种树、造几座房子,还要考虑环境保护,考虑建筑所引起的空间、材料、资源的消耗。
此外,从环境生理行为到人的精神需求,人类总在发展,人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要仔细研究和考虑人们对于环境行为的要求。
当然,建设本身也需要革新发展。
如此这般,建设、环境、行为三者构成了当今建筑界的建筑观,这也就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基本思想。
这三方面就好比建筑界的三原色。
蓝色是大背景问题——环境和资源,红色是人的行为活动问题——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黄色是建筑界传统的规划设计问题。
蓝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其外在的表现则集中表现在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等方面。
大背景中,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可称之为聚居背景;红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聚居活动,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更取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在建筑、城市、景观中,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即黄色,可称之为聚居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
在这一基本概念中,聚居背景的核心是资源、环保的观念:要把人类聚居环境理解为一种资源,诸如空间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聚居活动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要引入价值判断:识别、判断人类聚居环境的优劣及其发展建设的导向;聚居建设的核心是标准量化:面对当今一系列的建设开发,诸如用地、建筑密度等问题,确定合理可行的量化、细化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建设效果的目的。
二、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势所趋 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存在着这样的时间序列及其相应的形态:史前时期的聚落,农耕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以及后工业文明之后的远景。
这些不同时代下的聚居环境构成了所谓人类聚居环境的拓扑形态,它具有十八种要素,从聚居背景来看,包括资源消耗、聚居地点、聚居环境;从聚居活动来看,包括生活方式、交通联系、时间尺度、时间分配、空间尺度、空间分配、时空观念、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从聚居建设来看,包括建设规模、聚居单元、聚居布局、聚居密度、建造材料、建造方式。
以这些拓扑形态的要素为指标,我们对西安半坡村、福建永定土楼、江苏周庄、埃及卡洪城、义乌下楼宅村、常熟支塘镇、上海康乐小区、厦门黄厝农民新村、新加坡原型新镇、上海浦东锦华小区等进行了调查和量化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聚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大势所趋——在聚居背景方面,资源消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已从大量地、掠夺性地利用少数原生资源(土地、水源、动植物)发展到有组织、有选择地利用多样的自然资源,进而发展为利用次生自然资源(农田、水库中的水、培植的动植物) ,资源利用也加入了较多的加工与替代,改变了以往直接攫取的方式。
聚居选址:随着资源利用能力的增强,人类在选择聚居地的时候,逐步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海滨、平原、山川谷地等扩延为所有可聚居的区域,甚至开山、填海、上天、入地直至到宇宙太空中扩展人类可聚居的区域。
与以往相比,人类对于聚居地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对滞后,聚居环境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技术发展,环境恶化势头呈下降趋势,但除非特别治理,环境仍然恶化。
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
在聚居活动方面,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单纯的为生存忙碌逐步向工作、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生活转变。
交通联系: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 畜力- 机械- 电力的动力转变过程,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多样化,交通联系从单纯的平面型转向立体型,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时间尺度:从只有昼夜之分到一天十二时辰,继而一天二十四小时,计时方式的改变可见人类单位时间效率增大,时间尺度逐渐增长。
现在已有人提出将一天划分为二十五小时,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
时间分配:基本生存时间减少,文化娱乐时间增多。
空间尺度:从单位房间的尺度逐渐增大可得人类空间尺度的逐渐增大。
空间分配:总的趋势,私密空间所占比例减少,公共活动空间所占比例增大。
可见人类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化。
时空观念:从几个人的团体到整个宇宙,从不知生老病死为何故到纵横几千年,人类的时空观念不断扩大,越来越清楚自己在整个时空中的位置。
理想追求:注重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家庭与个人逐渐扩大到苍生社稷,即老子的“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
价值取向:逐渐由维持个体生存转向群体情感的联络。
在聚居建设方面,建设规模: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长,这与人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有关。
由此,一定的建设规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能盲目求全求大。
聚居单元:经历了氏族- 血缘家族- 家族- 家庭- 邻里的发展过程,逐步从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
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安全、归属的心理需求,人类寻求和谐、亲和的邻里单元。
聚居布局:存在着一有趣的周而复始的循环:集中(始前文明)- 分散(农耕文明)- 集中(工业文明)- 分散(后工业文明)。
聚居密度:现代高于古代,城市高于乡村,但是,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从古至今,大多在100 平方米左右,大城市不到100 平方米,中小城市超过100 平方米,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
建造材料:人类构筑自身的居住社区的材料,已从泥巴、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转变为加入了人工劳动的砖、瓦等人工材料,进而转化为玻璃幕墙、珐琅板、铝合金钢板等高科技材料。
材料性能越来越好,并呈多样化趋势。
建造方式:从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的机械施工方式。
建造速度加快,建设工期缩短。
三、未来的生存空间与资源利用 未来人类如何利用生存空间?回顾历史,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聚居基本上呈点状布局;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增加,村庄增多,聚居空间的利用发展基本上呈水平向布局,没有高层(那时的宝塔算是高层,但不住人,而是作为景观标志);工业文明时代人口骤增,以大都市为标志,聚居空间向垂直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正在经历和面临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将是什么样呢? 后工业文明的建筑也好、城市也好,肯定要有一个更大的变化:要向水平和垂直结合的空间发展。
垂直方向意味着向空中发展的高度和向地下开拓的深度。
论高度,东京的建筑师们正在建造1000米的高层,英、德等国正在联合试验3000米的高层。
这些不是为“高”而高。
为了什么?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3000米高层计划,实际上最后可以形成一个空中城市。
它是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就像飞机的翅膀一样。
利用风力产生负压,减轻高层荷载。
这并非天方夜谭。
而水平方向则意味着向海洋寻求聚居空间。
除了垂直和水平,未来的聚居环境还要向太空发展,如美国太空总署2030年将要实现的万人太空城计划。
除了生存空间,聚居环境与其它资源也有关联。
古代聚居环境建设几乎全是利用自然资源。
农耕时代则以自然资源为主,人工因素为辅。
什么叫做自然资源呢?对于聚居环境,阳光、风、地形、自然的河流湖泊,这些都是自然资源。
与之相对,人工资源相当于自然的二次资源或三次资源,如发电、空调、降温、加热。
聚居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很多,例如,将自然的溪水引进建筑室内及其周围环境来降低温度,最后演变成了园林中的规则式水道,这是四百年前印度莫卧儿王朝就已采用的做法。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做法就反过来了,导致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未来呢?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我们还是要提倡尽量利用自然资源。
四、对于建筑界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低技术 利用自然资源有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别。
对于时髦的高技术人们也许并不陌生,诸如3000米的高层、宇宙太空城市等。
那么所谓低技术又是什么呢?聚居环境的低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对自然风向、阳光的利用,这是一种常规技术。
如一屋坐北朝南,门前有水流过,多少年后,河床移动,门前的土地就增加了。
遵循这种自然的空间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这就是常说的“风水”. 风水本质上是建筑界最为典型的低技术应用。
古代匠人往往借助于风水来追求建筑的节能、城镇的通风和环境的顺畅,而现代的建筑规划师几乎把这些低技术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21世纪的聚居环境建设来说,提倡应用低技术意义极为重大,生态化的手段往往与低技术相对应,而高技术一般都是人工性的、非自然化的。
当然,面向未来,开发应用低技术并不意味着完全回到古代,这里有一个低技术与高低技术相互结合利用的现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