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抗菌药物特点精华总结

各类抗菌药物特点精华总结


时间依赖性杀菌和 弱~中等程度持续 效应
时间依赖性杀菌和强 持续效应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抗菌素:%T>MIC or AUC/MIC
T>MIC的时间达给药间期的40%50%时,预期可达85%以上的临 床疗效。 当T>MIC的时间达给药间期的 60%-70%时,则预期可获得最佳 细菌学疗效。
尤其碳青霉烯、氨基糖 甙类、三代头孢致菌群 失调
常见于肺部感染

SMZ;米诺环素;特美汀;舒普深;特治星
头孢菌素特点
G+
G-
β-内酰胺酶
ESBL
肾毒性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
++ + ++
+
++ +++ ++++
不稳定
较稳定 较高稳定 高度稳定
不耐
不耐 不耐 不耐

减轻 无明显 几无
各代口服头孢菌素用法与剂量
产ESBL细菌判断方法
绝大多数 头孢三代

肠杆 菌科
喹诺酮

ESBLs
氨基糖 甙类

-如大肠、肺克
ESBL治疗原则

碳青霉烯类(泰能)
头霉菌素类(头孢西丁)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
含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复合制剂

关于AmpC酶
质粒传播、选择性高产β内酰胺酶 对头孢一二三代及酶抑 制剂耐药且应用可加重感 染 铜绿假单胞菌 ESBL鉴别:头孢西丁试验
入CSF,毒性大, 已不用
皮肤软组织 感染 含钠 无钠、血尿 用于抗肠球菌
头孢硫脒
(cefathiamidine)
记忆:1分2定4安边;5坐6拉9羟安边;18硫脒
2、第二代头孢菌素
常用品种: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 克洛、头孢丙烯 G+ 一代≥二代>三代 G一代<二代<三代 呋新:低毒、耐酶、入脑 替安:难入脑 肺组织浓度高 孟多:不耐酶 出血倾向 克洛:口服(95%),需空腹给药
多重耐药肠球菌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多重耐药 肠球菌四大卫士
哌拉西林 头孢硫脒
一战士 万古霉素 再耐药
替考拉宁
老年肝肾不全
利奈唑胺
返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判断方法
•易感人群
年龄大于60岁 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血症 一种以上基础疾病
有创:
气管切开、深静脉臵管、 胃管、尿管等
先前使用2种抗菌药:
常用于
金葡菌
骨髓炎
4、无抗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主要品种: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青 霉素(阿莫西林) ①广谱②不耐酶③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首选
流感嗜血杆菌
肠球菌
4、无抗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 舒巴坦 = 舒氨西林
毒性小
入脑
新生儿
常见菌
血药浓度高
4、无抗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简明记忆表
三代 头孢噻肟 头孢三嗪 头孢哌酮 头孢他啶 四代 头孢吡肟 +++++ ++++ ++ ++ 肾 毒性低 铜绿 ++ +++ ++++ 肠杆菌 +++ +++ ++ +++ G+ ++ ++ + + 厌氧 + + + 耐酶 + + + 排泄 体内代谢 毒性低 肝胆 肝胆 肾 特点 类似 儿科 唑肟 日1 地嗪
时间(h)
抗菌药物种类
天然/半合成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多肽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氯霉素类 其他 恶唑烷酮类 硝基咪唑/呋喃类药物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磺胺类 喹诺酮类药物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适应症不同
头孢菌素的分代及其抗菌活性比较
抗菌活性
分代 临床常用品种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头孢 拉定、头孢硫脒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G+菌 +++ ++ G —菌 + ++ 对β-内酰胺酶的稳 定性
第一代 第二代
耐青霉素酶
第三代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 地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匹胺、 头孢甲肟、头孢磺啶、头孢咪唑
每12h 1次 每日2-4次 每日2-3次
头孢丙烯(Cefprozil)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 头孢替安酯(Cefotiam hexetil) 氯碳头孢(Loracarbef) 第三代 头孢克肟(cefixime) 头孢特仑酶(Cefteram pivoxil) 头孢他美酯(Cefetamet pivoxil) 头孢噻腾(Ceftibuten) 头孢地尼(Cefdinir)
(二)头孢菌素类


耐青霉素酶
都耐酶 少过敏
肠球菌全无用
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5-10%
除头孢硫脒
(二)头孢菌素类


一代只耐青霉素酶 二三代耐青霉素+头孢菌素酶(除孟多、哌酮) 四代还耐Ampc酶 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抗G+渐减弱,抗G-渐增强
耐酶不同 抗菌谱不同
肾毒性不同
一代有;二代轻 ;三代无明显; 四代几乎无
头孢他啶 CAZ
102 1.7 10-17 +++ ++++ +
厌氧菌
排泄 组织浓度高部位 出血倾向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 脑膜炎 抗菌谱类似
+
体内代谢和肾 骨、CSF ± 耐 新生儿 唑肟
+
肝、胆
+
肝、胆

肾 骨、腹腔、 皮肤、CSF ± 耐 免疫不全,G-
皮肤、CSF、肝、胆、 肝、胆、子宫、 腹水 副鼻窦 + 耐 成人 地嗪 最常见 不耐 不入CSF 匹胺
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的最低药物浓度
杀死99%供试细菌所 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药效评估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胞内浓度
药效评估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胞内浓度 组织浓度
药效评估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胞内浓度 组织浓度 药物后效应(PAE)
常用抗菌药特点与应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史海广
基本概念
抗感染药物
抗菌素
抗病毒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
Cox酶抑制剂
•消炎痛 •双氯灭痛 •阿司匹林 •萘普生
抗生素
细菌自身分泌

个别具有抗肿瘤
消炎药
抗菌药物、致病菌与机体的相互关系
机体
抗菌药物
致病菌
药效评估
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MBC)
出血 匹胺 免疫缺陷
4、第四代头孢菌素
常用品种: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
提高了抗菌活性
提高了对G+菌、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 菌活性,优于第三代
不干扰肠道菌群
对厌氧菌无效,因此不干扰肠道菌群
降低了肾毒性
几乎无肾毒性,可用于免疫力低下的重症感染
增强了酶稳定性
对β-内酰胺酶较三代更稳定,对Ampc酶 有效,尤其适合于阴沟杆菌感染
天然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 半合成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抗G-菌青霉素类
复合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特点
共 性
1.繁殖期杀菌 2.抑制细胞壁 3.时间依赖性 4.变态反应
1、天然青霉素
主要品种:青霉素、苄星青霉素
①窄谱②不耐酶③不耐酸④易过敏
首选
链球菌
病原菌
金葡萄 化脓链球菌
头孢 氨苄 ++ ++ + - ++ ++ - - + - - - - -
头孢 唑林 ++ ++ ++ - ++ ++ - - + - - - - -
肺炎链球菌
粪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粘质沙雷氏菌 流感嗜血杆菌 淋球菌 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类杆菌
脑膜炎 双球菌
致病 螺旋体
NO
金葡菌
单次大 剂量
鞘内 小儿肌注
2、耐酸青霉素
主要品种:青霉素V钾、苯氧青霉素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抗菌作用稍弱, 耐酸,口服吸 收良好,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3、耐酶青霉素类
主要品种: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 氯西林、氟氯西林 ①耐青霉素酶②窄谱③能渗入骨组织
替卡西林
羧苄西林

克拉维酸
特美汀

哌拉西林与替卡西林的比较
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纳) 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抗菌谱与抗菌作用比替卡西林广和强 对G+、G—、厌氧菌均有效 包括铜绿、肠杆菌科、沙雷菌有强活性
抗菌活性
羧苄青霉素替代药,对G—比羧苄强 数倍(对铜绿假单胞菌强2~4倍) 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及敏感的G—菌感 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