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何凡)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何凡)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一种。

近年来也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亲睐,从而成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本文意在通过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的介绍,以期能将此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介绍给大众,让更多社会工作者了解学习,以便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又多一门得心应手的利器。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最近十年来也得到社会工作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以及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小组成员,在美国密尔沃斯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来的。

SFBT发展至今不过30余年,但其已在社区矫治中心、学校、监狱、医院、公众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喜爱与亲睐。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念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聚焦案主,相信案主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能力做自我改变,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

它的很多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同,所以社会工作者学习、理解与应用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1.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所关心的是案主的问题如何解决,它的观点认为并非事出都有因,案主问题的形成通常有一个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与其耗时寻找原因,不如直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相信案主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SFBT认为案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它的基本理念中,相信案主本身具备改变现状的正向资源,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仅仅是协助与合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案主去积极发现自身资源与改变的线索,以帮助促进问题的解决。

3.问题本身也具有正向功能SFBT认为一个问题反映的不完全只是错误或是弱点,有时也具备正向的一面。

比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看似网络成瘾的行为问题,但实际反映出的是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认,家长与教育者对其的忽视,于是他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得到心灵慰藉。

其正面传递的正是提醒监护人与教育者应该适时的对这部分青少年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价值的确立。

所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是协助案主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取代其问题行为,进而帮助案主走出问题带来的困惑。

4.找出案主的问题例外,解决之道就在其中SFBT认为,凡事皆有例外,案主的问题也有例外,问题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要是协助案主找出自身问题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

通过寻找例外,从这个方向加以探索,就有可能从这个例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掘出更多的改变,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

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找出例外的过程,也是让案主看到自身的能力与资源的过程,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带来问题解决的可能。

5.变化随时发生,小改变可积累成大改变世界总是在改变,变化随时发生。

滚雪球效应告诉我们,小改变如同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引发大的改变。

同时改变从小处着手也比较容易,小的成功会使案主更有信心与力量去处理更大的问题。

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开始,可以降低案主对需要改变而产生的不安与抗拒。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与实施过程在传统的以“问题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矫治模式中,社会工作者常常将案主视为有问题的个体,认为对方必须经过专业矫治问题才能解决,故而常常在矫治过程中扮演专家身份,处于主导地位。

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强调“资源取向”,认为需要矫治的案主决非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有着自身的优势与资源,通过协助其发现自身的内在优势,帮助他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扮演的仅是协助者、合作者的角色。

SFBT介入的流程与步骤清晰明了,SFBT认为每一次的会谈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其每次实施会谈的时间约为60 分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①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 40 分钟);②休息阶段( 10分钟);③正向回馈阶段( 10 分钟) 。

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主要步骤: ( 1) 建立咨询关系。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需在此阶段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并向案主说明会谈程序及注意事项。

( 2) 构建目标。

社会工作者引导案主直接指向他想要的目标,通常用奇迹式问句与案主探讨:“如果问题解决了,你认为你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不同?”( 3) 寻找例外。

帮助案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例外经验和他已经存在的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

典型的问句是:“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不会发生,或是情形稍微好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 4) 假设解决。

即假设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已经达成,让案主想象他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与此同时对案主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即相信自己是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2.休息阶段在第一阶段进行四十分钟后,社会工作者会告诉案主休息十分钟,以便回来完成更好的反馈。

社会工作者离开房间,自己思考或与协同小组进行讨论,而后给案主更多的反馈。

而对于案主本人而言,他也可以在此环节进行反思。

正如Berg & Miller 提到的,休息阶段作为焦点解决学派治疗过程的一个整合的部分,这段暂停时间将使得正向回馈更为聚焦、组织及有方向性。

[7]3.正向回馈阶段在休息阶段之后,社会工作者将会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案主一些反馈,回馈的内容主要包括:给予赞美和肯定、提供讯息及布置家庭作业。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的操作技巧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技巧十分丰富,这些技巧是De Shazer及其同事在实务工作经验和反复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来。

1.会谈前改变的问句当案主在预约社会工作者的时候,他已经被注意,在咨询正式开始前困扰其自身的问题发生了哪些良性的变化。

而当第一次正式会谈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会以“会谈前改变的问句”开始会谈。

例如,询问一位酗酒成瘾的案主:“从上次预约到今天你来这里,这段时间里有什么变化发生吗?”2. 将抱怨转化为目标当案主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引导案主去思考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而使案主不再陷于抱怨。

我们通常可以这样问: “今天来到这儿,你想得到什么帮助?”“你来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迅速将问题带入,有效提高咨询效率。

3.例外问句焦点解决模式相信例外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协助案主找到这种例外的情况。

例如: “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不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你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问题会显得没有那么糟?这时候有哪些不同发生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者视案主为自己问题的专家,并且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

4.奇迹式问句SFBT 经常会使用一些奇迹式的问句鼓励案主发现问题解决的方向。

奇迹式问句通常如下:“如果有一天,当你一觉醒来时,奇迹已经发生,问题也已经解决了,你会怎么发觉它发生了呢?是否有什么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当案主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时,解决问题也就有了希望,案主的问题也就不那么严重了。

5.评量式问句通常社会工作者可以用1 代表问题最糟糕的情况,10 代表案主最期待的状况。

要求案主以1 到10 的数字来对问题或相关议题作出评估。

例如:“从1 到10,如果1 代表你第一次来见我时候的沮丧程度,而10 代表你经历奇迹后的兴奋,那么你现在对自己的满意度是多少?”“你是做了什么可以到达(或维持)到目前这个情况?”“这和上次的评量有什么不一样,你是如何让自己进步的?”评量式问句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模糊的目标澄清,帮助案主表达出难以说明的内在状况,并增强案主行动的信心与动力。

四、结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基于个案自身资源的疗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可广泛推广与应用的方法。

它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通过引发或与案主一起建构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实现案主所期望的结果。

它重视案主原本具有的能力,相信案主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这种资源取向的风格,将使社会工作者更多关注与激励案主,而使工作变得更有效能。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目标明确,过程简洁,强调语言是创造意义的工具,提出要重建积极地语言表达方式与技巧。

其技术中设计精巧的问句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

主要表现在:1.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有研究表明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短期治疗即使是达到25次以上的治疗也不能比长期治疗更有效。

3.SFBT过于强调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策略模式,更关注行为与认知,而对案主情绪情感的改变与处理有所忽视。

可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有其长处和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注意扬长避短,方能发挥出它的实用价值。

[2]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和其他学派的兼容性,以及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的实效性,使其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的重视。

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继续探讨其理念与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1] 沈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新趋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 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3]陆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徐刚.高校德育新展望: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J].社会发展,2010.[5]谭志远,杨丽萍.以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为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教育论坛,2012.[6] 许维素.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7] Piercy,Fred P,Lipchik,Eve,Kiser,Dave. Miller and deShazer’s Article on‘Emotions in Solution-Focused Therapy’[J]. Family Process,2000,39(1):25-28.[作者简介]何凡,男,重庆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技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