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
1.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

2.
3.
4.
5.
6.
7.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
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
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15.半数有效量ED50产生最大效应的50%时所需要的剂量。

16.最小中毒量LD5 使群体动物死亡5%时的剂量。

17.最大治疗量ED产生最大效应的95%的剂量。

1.LD50)
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9.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0.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and代谢产物经由胆道and
胆总管进入肠腔,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11.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药效减弱,停药后可消失。

2.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与相应的普
通制剂比较,每24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3.配伍禁忌: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能引起的药物编织,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必须禁止合用,
称配伍禁忌。

4.快速耐受性(acute tolerance)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

5.耐药性(抗药性,resistance)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or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6.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长期接触某一化疗药物,
产生的不仅对此种化疗药物耐药性,而且可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7.细胞周期特异性药:是指那些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
药物
8.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是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
的细胞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9.
10.翻转使用依赖性:
1.调节痉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的作用。

2.调节麻痹晶状体变扁平,屈光度减少,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楚的作用。

3.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能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4.
5.
1.血/气分布系数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系数越大,药物
在血中溶解度越大,诱导期越长。

2.最小肺泡浓度(MAC)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
的浓度。

MAC越小,药物麻醉作用越强。

3.表面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滴、涂布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
过黏膜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

4.蛛网膜下腔麻醉(intraspinal anesthesia):
5.胎儿妥因综合征:
6.红人综合征:快速静脉输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发生的、由组胺介导的一种反应。

7.PTP:
8.开关反应(on-off phenomenon)突然发生少动(肌强直性运动不能,“关”),持续数
分钟或数小时后,突然恢复为良好状态但伴有运动障碍(“开”)。

9.
10.人工冬眠: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
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1.金鸡纳反应奎尼丁and奎宁所致的胃肠道反应、耳鸣、听力减退or丧失、视力模糊、
晕厥等特有反应。

2.水杨酸反应:系指水杨酸纳和乙酰水杨酸等引起的反应,当大剂量应用该类药物时,可出
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称为水杨酸样反应。

3.赫氏反应:
4.陷井机制:
5.阿司匹林哮喘: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6.钙离子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又称钙拮抗药,是一类选择性
阻滞钙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药物。

7.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s)通过抑制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来阻止血栓形成,主要
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扩大。

8.自体活性物质:是具有强大而广泛的生物活笥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存在于许多组织中,
当遇到刺激时局部释放,作用于附近靶器官相关的受体或受体亚型,产生物定的生理效应或病理反应,又称局部激素。

9.药理性预适应:
1.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长期用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症状控制之后
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或加重。

2.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
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3.向心性肥胖:中心型肥胖,指的是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
的一种肥胖类型。

4.医源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反馈性抑制腺垂体ACTH
的分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当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时,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等,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
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

2.化疗指数(CI):是评价化疗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
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表示,即CI=LD50/ED50;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毒性愈小。

3.首次接触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apectrum)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5.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
以下或已消失,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6.抗菌药(antibacterial/antimicrobial agent)由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其生命
活动过程中产生,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人工半合成全合成)一类化学。

7.抗生素:抗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其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杀灭或抑
制其它微生物及肿瘤等的化学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