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棚抗日女干部的故事刘厚中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从河南竹沟南下鄂中,在安陆赵家棚建立起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第一个主力团队一—挺进团,随之就开辟建立起赵家棚抗日根据地。
当年,一大批女青年抛开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温馨的家庭,先后来到赵家棚投奔抗日的队伍。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出了她们火红的青春岁月,同这里的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下面讲述的就是这样几位抗日女干部的故事。
默默奉献的石墨兰1938年寒冬,寒风刺骨,草木萧条。
座落在安(陆)应(山)边界的吉阳山,不时传来豺狼的嚎叫。
一天,一对夫妻拖儿带女,挑着破旧行李卷,翻山越岭,来到赵家棚东面的张家冲。
从此,男的每天挑着货郎担或游乡叫卖,或赶集兜售;女的就在住处张罗衣食,不大抛头露面。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要饭的乞丐遍地都是,人们对这两位不速之客,并不感到新鲜或疑惧。
谁会晓得,这对患难夫妻,就是党组织秘密派往鄂中的汪立波和石墨兰同志。
石墨兰是1932年入党的老党员,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黄麻起义时,她是乡苏维埃的妇女委员,起义失败后与区赤卫队长汪立波相识并结为夫妻。
1931年,汪立波参加攻打黄安城,左腿负伤致残,由党组织安排,转移到大别山隐蔽活动。
石墨兰与汪立波一起,住石洞,吃野果,冒着搜山被捕杀的危险,坚持斗争。
几年后,她和丈夫离开大别山,到过许多地方,后又来到平汉铁路线上的应山县杨家寨。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武汉前,才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上组织关系,并就地秘密开展党的活动,为党发动敌后游击战争作准备。
在杨家寨、高家店、李家冲建立起党的组织后,相机来到了赵家棚,这时,安陆已被日寇占领。
一天,石墨兰的房东张世金见国民党区署将一个交不起枪款、马料的农民,绳索捆绑,不给饭吃,气得青筋直冒,跑进屋来还骂了几句,通过交谈,石墨兰从他口中了解到赵家棚也是土地革命的红色区域,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安陆县第二区区长兼第二游击支队长杨弼卿,收集国民党溃军遗弃的枪支,拼凑了十余人枪的地主武装,打着“抗日”和“保境安民”的旗号:抽丁派款,借机勒索。
群众如陷水火,迫切希望共产党来领导抗日救国。
石墨兰则对他讲了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成立,讲了共产党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张等;还说,大敌当前,应以民族利益为重,要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
张世金听了又惊又喜,原来日夜盼望的共产党已经来到自己的眼前!他当即就对石墨兰表达了自己的抗日愿望。
不久,经石墨兰和江立波介绍,张世金成为抗战时期赵家棚的第一个中共党员。
张世金的妻子姓夏,温柔贤慧,心地善良,知道石墨兰夫妇都是做大事的人,主动负责掩护,保护他们的安全。
1939年春节快要到了,有钱人家都在忙年。
石墨兰独自留在张家冲坚持活动,让汪立波回应山去,了解杨家寨、高家店、李家冲党组织活动情况,探听我军消息。
此前。
汪立波与黄安七里坪留守处干部郑重取得过联系,知道大别山的红军游击队己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留守的武装也已改编为新四军游击六大队。
这次回来,汪立波在李家冲见到了长期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军领导人何耀榜,得知六大队在大队长罗厚福、政委熊作芳的带领下,己开赴平汉铁路东侧一线,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眼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根据地,同时与国民党地方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合作抗日。
春节一过,汪立波就赶回赵家棚。
当时,石墨兰正坐在地上,望着不满一岁的小争国和两岁的小金莲犯愁。
由于缺粮,大人每天难得喝一餐稀粥,挤不出一滴奶水,两个孩子或奄奄—息,或傲傲待哺。
她一看到汪立波安全返回,并且还带回许多好消息,就暂时忘掉了眼前的一切,同汪立波商量抗日的事。
由于营养不良和突发疾病。
不久,这两个孩子便先后夭折死去了。
张家祠堂是张氏家族唯一的公共场所,族间、村间协商公共事务,排解各种纠纷,开展娱乐活动等,都在这里举行。
石墨兰在这里又了解到不少情况,结识了不少抗日先进群众。
经过认真了解考察,她和汪立波又先后发展了张世哲、张继生、魏华堂、鲁赤川、艾毓德等二十余人入党,建立了赵家棚的第一个党的支部。
与此同时,汪立波利用串乡之便,在赵家棚南熊家巷子,也发展了熊子万、熊子尧、王金保等二十余名党员,建立起另一个支部。
1939年5月9日,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到达赵家棚。
石墨兰和汪立波向他汇报了赵家棚国民党军政情况和我党组织活动基础,提出了新四军到达后我党开展地方工作的建议。
李先念很兴奋,感谢他们夫妇俩不畏艰险,忍辱负重,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要求他们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放开手脚,大胆工作,把赵家棚建成我党我军开展抗日活动的坚强阵地,并决定成立中共赵家棚区委,由汪立波任书记,领导应山南杨家寨,高家店、李家冲三个支部和安北张家冲、熊家巷子的两个支部,共计八十余名党员,暂属于中共应山县委。
从此,汪立波逐渐公开了身份.但根据工作需要石墨兰仍以家庭妇女的面貌出现,协助汪立波工作,为建立赵家棚抗日根据地默默地作出了许多奉献。
会做群众工作的陆珍为了建设巩固赵家棚抗日根据地,上级党组织抽调一批女青年组成宣传队,分赴集镇村湾宣传抗战,发动群众。
随着工作的开展,她们有的在区乡担任了领导职务。
宣传队员陆珍,是安应县孙厉区委宣传委员。
她刚下去,不知道怎么做群众主作,群众见到她怯生生的,也不愿和她接近。
一次她在会上讲“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一下子把妇女们吸引住了。
妇女们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怎么叫妇女解放?”“男女怎么平等法?”这使她懂得,做群众工作必须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入手。
于是她就用许多通俗易懂的事例告诉妇女们只有象男人那样参加生产、抗日,才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得同男子一样的平等地位。
她还说:“女人并不比男人差,象我们的陈少敏大姐,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这里,骑马打仗,挥刀杀敌,日本鬼子听到她的名字都害怕呢?”说得大家连连点头称是。
不久,许多妇女克服了封建意识和自卑心理,参加到抗日队伍中来。
当时边区打仗,部队常从赵家棚出发,打完仗后又回到赵家棚休整,补充兵源和给养。
这么一来,赵家棚的支前任务就很大了。
例如做军鞋,妇女们有时日夜干,难免有人叫苦。
针对这种情况,陆珍与区委组织委员萧启商量决定,演一场戏给妇女们看看。
陆珍主演《卖花生》。
这是一出小戏,剧情大意是,一个从武汉逃出来的年青姑娘,衣服破烂,面黄肌瘦,手提竹篮,沿途叫卖花生,听说日寇侵占武汉后奸掳烧杀的惨痛情景。
陆珍演得形象逼真,演着演着就哭了,不少人也暗自落泪。
事后妇女们议论说,日本鬼子不赶走,我们怎么能好好地过日子?人家姑娘家(指陆珍)来这里工作,既吃苦又操心,还不是为了赶走日本鬼子,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从这以后,做军鞋没人叫苦了。
好多姑娘、大嫂还专门找来好布做面料,甚至还在鞋底、鞋面上纳上一串花,用以表达对子弟兵的热爱。
孙家店位于安陆、孝感的交界处,是个“两不管”的地方,封建迷信盛行。
1943年,这里暴发了一种传染病,其势凶猛。
陆珍为群众请医求药,日夜奔忙。
有天,一个巫婆身着青衣,手舞燃烧着的黄表纸,煞有介事地在一个妇女面前念符咒、喷符水。
那妇女抱着奄奄一息的病孩子,跪在地上,伤心地流着泪水。
忽然,那巫婆伏在地上,一面乱打滚一面乱吼叫,说是正在灭鬼,与死神搏斗,陆珍气愤极了,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当面拆穿巫婆的骗局,教育围观的群众。
她叫来几个积极分子,故意鸣锣大喊:“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来了!”那巫婆忙从地上爬起来,头也不回地逃走了,小孩反被那巫婆的丑行吓得惊哭不止,病情自然不会减除,最后,还是陆珍抱到医生那里去,这孩子的病才被治好。
从此,那个巫婆再也不敢来这里暗中捣鬼了,群众的迷信思想也就破除了。
久而久之,陆珍成了妇女们的知心人,妇女们都很喜欢她,爱护她。
有次,陆珍病倒了。
村里的两个姑娘就轮流着为她煎药、照料。
房东刘婆婆还特地杀了一只鸡熬成汤,硬是逼着她吃下去。
还有一个妇女,将自家藏着舍不得吃的一小罐猪油取来,叫她吃饭时拌上一些,调调味口。
陆珍眼含泪花,高低不受。
刘婆婆代她收下,每餐替她盛饭时,先把猪油放进碗底,让她慢慢吃下,滋养身体。
在妇女们精心照料下,陆珍终于恢复了健康,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去。
区委书记欧阳辉1944年11月至12月,边区党委召开农救代表大会。
会上,陈少敏赞扬安应县槎山乡是“多交公粮的模范”。
她说:“槎山乡公粮应交1400多石,今年农救会领导交公粮,自动地多交出400多石。
一个小乡由1400多石到了1900多石。
交时生怕落后,三个钟头、六个钟头完成一个保的,到处非常普遍”。
当时,在槎山乡分区委当书记的不是别人,正是年仅22岁的姑娘欧阳辉。
欧阳辉是湖北云梦人。
1938年中学没读完,家乡就被日本鬼子占领了。
次年,她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到京山养马贩投奔了抗日队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强,不久就相继担任区妇女委员、区委书记、县委妇女部副部长、鄂中地委组织部科长等职。
1942年8月,以赵家棚为中心的安应县成立时,被调来槎山工作。
当时,安应地区正掀起兴修水利的“千塘百坝”运动。
欧阳辉和其他同志一起带领全乡群众日夜苦干,在上级关怀和部队的保护与支援下,也就是在1943年春上,槎山的水利全部完工,县委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
当时正值端午节,槎山的群众在欧阳辉等人地带领下对驻扎在左家独屋的二分区和鄂中地委机关进行慰问,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在1944年初,安应县委又根据边区党委、鄂中地委的统一部署,决定以槎山乡为试点,开展以发展生产和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组织人民大多数”运动。
欧阳辉在全面领导运动开展的同时,还下到村办试点。
宣传动员农户生产互助、成立换工组、变工队,调剂耕牛、农具、劳力的余缺,给军工烈属代耕等,有力的鼓舞了人们的生产热忱。
妇女们在插秧或锄草时高兴地唱道:“独木不能长成林,蓬柴火焰放光明。
快来参加变工队呀,团结起来呀一条心”。
歌声此起彼伏,生产热火朝天。
在胡龙先小组示范下,全槎山乡乃至全安应县,都实行了农业互助合作。
车水抗旱“抢救黄谷”时,集中了160乘水车翻山车水,充分体现出组织起来了的力量。
这一年,禾苗普遍长得很好。
秋收时,农秋干部与地主联合登田看课。
过去单一地主看租,一般估产过高,农民负担过重。
改为农救干部与地主一起协商议租,这样估产合理,互不吃亏。
并且改麦租为谷租。
过去地主收麦租,农民交租后,生活无保障,生产无资金。
改为谷租后,农民一般没有麦荒之苦,还能得到部分生产资金。
这样做,改善了农民的经济待遇,又保护了地主的自身利益,两全其美。
这年冬天,陈少敏大姐在边区农救代表大会上称赞过槎山乡是“多交公粮的模范”以后,欧阳辉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
人们议论说:“女人只要有志气有能力,也能当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