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测评细则(试行)专业定位与规划1-1【认证标准】专业定位准确,专业教育理念清晰,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测评细则】专业定位、专业教育理念有明确而规范的表述,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专业建设规划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指导思想正确,现状分析客观,建设目标全面,建设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实施计划切实可行。
专业定位、专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规划在师生中、地方上有较强的认同感、影响力。
有序有效实施专业建设规划,并能与时俱进调整规划内容与实施计划,阶段性成果达到或超过规划预期。
专业定位与规划1-2【认证标准】培养方案遵循小学教师培养规律,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要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有机衔接、相互支持。
【测评细则】遵循小学教师培养规律,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并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文本规范,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突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体现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校本特色。
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调研社会需求,听取上级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师生的意见。
《专业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并严格实行审批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
专业定位与规划1-3【认证标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对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实行全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测评细则】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一般包括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质量目标和标准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质量评估与反馈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等。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具有科学性,符合师范教育规律和专业质量标准;具有前瞻性,体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向;具有可操作性,能扎实推进师范专业的建设、发展与创新。
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运行机制稳定,工作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与实施2-1【认证标准】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重视师范生专业信念、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的培育,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测评细则】课程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
课程设置体现着力培育师范生长期从教的专业信念、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等专业建设要求课程设置能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建设与实施2-2【认证标准】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必修课能确保师范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学分要求,学分认定办法规范且执行严格。
【测评细则】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必修课能确保师范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学分要求,即三年制专科60学分(不含教育实践18周)、五年制专科72学分(不含教育实践18周)、四年制本科64学分(不含教育实践18周)。
有规范的学分认定办法且执行严格。
课程建设与实施2-3【认证标准】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小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初步形成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测评细则】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实践性,且能根据学习过程的适应性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完善课程内容。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小学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丰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文化有明确的建设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注重师范生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的引导,注重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中人际关系的建设。
课程建设与实施2-4【认证标准】课程实施体现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师范生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测评细则】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采取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
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锤炼自主学习的精神,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能。
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网络平台,开放慕课、微课、课堂实录等学习资源。
教学班额符合课程教学需要,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
原则上,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班级人数不超过70人,专业主干课不超过45人,实验、实训类教学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
超出规定人数须分班教学。
课程建设与实施2-5【认证标准】课程评价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注重以评价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教育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师生共同发展。
【测评细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指导思想、评价原则、评价组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反馈、改进措施、质量保障等要素,文本规范,导向正确。
对各类课程均有规范的、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评价标准,并实行网络评价,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加强学业考试管理和研究,提高试卷设计、开发、施考、评阅和成绩使用和学分制管理的质量。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注重评价信息整理、分析、反馈,以学生评价推动课程目标的达成、教育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师生共同发展。
教育合作与实践3-1【认证标准】与地方教育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促进教育实践、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
【测评细则】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实施,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有规范协定,有组织实施,有改进机制。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了教育实践、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
教育合作与实践3-2【认证标准】教育实践基地具有较强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
【测评细则】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坚持标准,均符合具有较强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的要求。
教育实践基地数量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习基地,并充分考虑区域布局,城乡兼顾。
高校与小学应共同建立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满足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
并在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教育合作与实践3-3【认证标准】教育实践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具有系统性、组织性、全科性和有效性,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或18周)。
【测评细则】重视教育实践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符合系统性、组织性、全科性和有效性原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有序开展,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或18周),主要指分组到小学跟岗(顶岗)实习,不包括课堂教学组织的认识性见习。
教育合作与实践3-4【认证标准】实行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
【测评细则】制定并实行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有效制度和措施,对导师遴选、工作要求、业务培训、实践指导、条件保障、考核标准均有明确规定。
“双导师”数量足、稳定性强、责权利明确,原则上每位参加教育实践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有2位导师,分别是一位高校教师和一位小学教师。
要保证每两个基地学校有一位高校指导教师,每位小学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人数不得多于3人。
高校导师、小学导师、实习小组应签订责权利明确的三方协议。
教育合作与实践3-5【认证标准】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育实践任务,全面、客观、多样化的评价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表现,并实施个别化教育和指导。
【测评细则】制定并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持续优化教育实践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成效。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育实践任务,全面、客观、多样化的评价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表现,研判教育实践对师范生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的实际成效。
根据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表现,实施个别化教育和指导,确保毕业前基本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要求。
教师素质与发展4-1【认证标准】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作为兼职教师的一线优秀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
【测评细则】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和发展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高、中称称比例达到学校常态水平,年龄结构符合常规梯队形态。
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专门从事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人员;生师比=全日制在校师范生数/专任教师数(不含兼职教师);“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的比例不低于60%。
作为兼职教师的一线优秀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也可以按教学工作量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