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前面的话:最近在准备一个领导学的课程,收集了一些资料。

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领导是科学更多是艺术,更多是对人的影响,讲来讲去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于是动了“国学”的主意。

拿古人说事似乎成为目前的流行的方式,有说《论语》的于教授,品三国的易教授,背古文的郝老师,都很到位,本人希望从管理的角度来读《韩非子》,取森林中的一木,与各位分享。

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他的《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共十余万字。

韩非的思想是基于“性本恶。

”而非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性本善”。

所以并不为广为流传。

比如连“说难”这样的文章竟然没进入“古文观止”编者们的眼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千百年来主流社会推崇的是儒家思想。

事实上,古代的帝王,以及许多成大器者都在看《韩非子》,三国时期诸葛亮反复教后主刘禅学帝王之学,就是以《韩非子》为教本,真是有点“谁用谁知道”的意思。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韩非子》中的文章片断和小故事。

可以当作是读书笔记,点评也是大多是一家之言。

结构方面还没有想清楚,我个人也不是很严谨,写到哪里算那里吧。

文章必先秦,诗词必唐宋,解读出来把文章搞的支离破碎,罪过罪过啊。

一、领导者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原文:《韩非子、二柄》第三段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

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

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

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

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

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

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群臣见素,则大君大蔽矣。

大意翻译(参考韩非子/赵沛选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下同)有改动要选用人才时,领导者常常会为两个问题烦恼。

如果任用有能力的人,担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会威胁到领导者的地位;可是,如果良莠不齐一同任用,工作又不能顺利地进展。

如果领导者积极表示要任用有才干的人,部下就会表现出超过实力的样子,以迎合领导者。

这么一来,部下的实力无法正确,而不能正确掌握部下的实力,如何能辨别他是否有才能呢?越王勾践喜欢勇者,于是,国内不断出现可以轻言抛却性命的人。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瘦死。

”楚灵王喜欢细腰美女,一时之间,国内为减肥而饿死的女人不绝于后。

齐恒公好女色,嫉妒心又强,结果坚刁自行去势(也就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够狠啊!),终于得后宫的管理职位。

恒公喜好山珍海味,知此情的厨师易牙,将自己的长男熏烤献给恒公。

燕王子哙闻贤者之名便加以重用,了解了这个状况的重臣子之,便假装自己为贤士,扬言国家让给他他也不接受,子哙信以为真,便把国家让给子之。

不料,国家一让出,子之不但欣然接受,还夺走了整个国家。

所以韩非子说,清楚了解领导者讨厌什么时,部下就会将这些缺点掩饰起来,而领导者若表明自己喜欢什么,部下也会为了迎合、假装自己有如此能力,换句话说,领导者的好恶感情若表现出来,部下便会加以利用,以获得机会。

如前所述,子之知子哙喜欢贤士而谋取夺其领导地位,坚刁与易牙知桓公好色,好吃山珍海味而夺其实权。

结果,子哙在叛乱中被杀,而齐桓公死后,连蛆虫都爬满整个房间,尸体却未被掩埋。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是因为领导者让部下看到了自己的真意。

部下未必真心爱戴领导者,可能是为自己的利益才工作的。

如果领导者未掩饰自己心中的真意,只要表露出一点点,部下便会乘机要挟领导者的地位,下属成为子之或田常是非常容易了。

有句话说:“领导者不表现好恶,部下便露出真面目,部下露出真面目,领导者便不致于被蒙蔽。

”读书体会:韩非的文章是在讲为君之道,现在的职场做领导虽没有丢性命的危险,但尔虞我诈的情况还是有的。

我们都在唱“让世界充满爱”,韩非却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阴暗了一些但确实是事实。

在职场上由下看上者,看得很清楚,由上看下者就不是如此了。

这种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作为领导者又有多少在注意这个问题呢。

现实的状况是领导的话变成了企业文化,更有甚者变成了《某某语录》让大家跟着学,上下和谐景象,领导看着很舒服,其实这样会让领导者不清楚下属的真实状况;如果看不清楚,又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加以控制。

正确掌握部下的真实状态,是维护领导者地位安全的关键。

要如何遵守此一目的呢?就是绝对不能表露出好恶的感情,这是《韩非子》的主张。

“喜怒不形于色”一词,表示不显露出喜怒哀乐的表情与态度,经常维持稳定的情绪,这是称赞领导者的态度。

《韩非子》的主张与这句话的意义颇为相近。

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好恶,不是故做神秘,应该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把握中枢魏昭王欲与官事,谓孟尝君曰:“寡人欲与官事。

”君曰:“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

王曰:“寡人不能读此法。

”夫不躬亲其势柄,而欲为人臣所宜为者也,睡不亦宜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大意:魏昭王想自己去仲裁(参与官府的事情),于是唤来宰相孟尝君,昭王对孟尝君说:“我想自己处理裁决之事。

”孟尝君说“那么,王就要先学习法律”于是,魏王开始学习法律,但学没多久,读了十余简,就开始想打瞌睡了。

“我没有办法学习法律。

” 魏昭王说。

韩非子说:作为国君不亲自操控他的权柄,却想参与臣下该做的事情,睡着了也是正常的了。

读书体会:领导者应掌握权力的中枢,但所谓的中枢,就是赏罚的权限,掌握好后,只要默然地以威势折服人,这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态度;换句话说,《韩非子》否定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的领导方式,因为这样会事倍功半,尽管自己的身心俱疲,也没什么效果。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就事无巨细,全部揽上身,结果确实如他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除了赏罚的权限外,还有哪些事情是中枢呢?除了他以前提到的对下属的二柄“刑和德”以外韩非子又举例说: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

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

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

”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之荫于街者莫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反。

三年不变,民无饥也。

(来源同上)大意:郑简公对他的宰相子产说:饮酒而不设乐,先祖得不到庄重的祭祀,朝堂上听不到钟鼓的声音,这些都是寡人的责任;国家得不到安宁,百姓不治理,耕战之士得不到和睦,这是你的责任,你有你的责任,我有我的责任,咱们各守其职吧,于是。

治安好,人民安居乐业。

读书体会:自己体会不到喝酒有音乐,朝堂上有钟鼓对安定团结的作用,估计是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其他的时情就交给宰相去做。

现在企业的领导者要做的也就是给企业营造一个“干净”的氛围,公开,公平,公正,提供一个企业的道德标准呢,奖励好的,处罚违背企业道德的,或许真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呢。

向韩非学管理三:把重要的权利都授权给一个人是危险的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

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

”东郭牙中门而立。

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

’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

”“以断,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

”牙曰:“君知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专属之国柄焉。

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公曰:“善。

”乃令隰朋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

<外储说左下>大意:齐桓公想让管仲担任国政处理的最高负责人,于是召集从臣问:我想让管仲处理理国政,赞成的人到门的左边,不赞成的人到门的右边。

此时,重臣东郭牙站在门中间。

桓公问:我说,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你站在中间是为什么呢?东郭牙说:你认为管仲有经营天下的智谋吗?“是的。

”你认为管仲有解决大事的决断吗?“是的”。

容我向你报告,管仲既然有能经营天下的知谋,处理大事的决断力,而你又愿意将处理国政的实权交给他。

那么,像管仲这样有能力的人物,借你的权势来治理国家,你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自己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呢?“有道理。

”桓公说。

于是,桓公让管仲管理国政,让阴朋处理朝廷内政,二人共同分担国事。

读书体会:对于领导者而言,所谓部下,本质上应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韩非子》主张,越是能干的部下,越是不能松懈对他的警戒心。

同时《韩非子》认为,领导者绝不能期待部下的忠诚,那么,要期待些什么呢?只有自己而已。

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这点与西方管理思想很接近,中国的民营老板是相信你,才会用你,而西方的管理是我不一定相信你,但我有制度和方法让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桓公让管仲和阴朋分担内外的政治,是一种与分割统治相通的方法。

事实上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不少客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未必相信下属,但如果信任一个人,便将所有的事情(有时未必是这个人所擅长的事情)都交给他才放心,殊不知接受任务的人一方面因此而自傲,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事情太多而敷衍。

时间长了,这个他信任的人被用的废掉了.正确的做法是分权管理,各负其责。

向韩非学管理四、别让猛犬与鼠辈嚣张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肋,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途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大意:宋国有家酒馆,童叟无欺,待客态度诚恳亲切,盛酒的器具擦得很亮,酒也很美味,海报PO P也写得很醒目。

可是,他们的酒却卖不出去,都变酸了。

店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去请教他们所认识的一位老人杨倩,老人问道:“你是不是养了猛犬?” “是啊,但是为什么?"老人回答:“因为客人会害怕。

有人让孩子带着钱和酒壶去打酒,但猛犬见了张口就咬,酒当然卖不出去,放久了就发酸啦!”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