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略读技巧之十看十不看在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旨概括又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片段阅读的重要题型。
片段阅读文字量大,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和解题,不仅影响言语部分做题,还会影响其他模块试题作答。
因此,阅读速度和质量是关键。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和质量问题,为大家总结了主旨概括题略看技巧,供大家复习参考。
一、递进之后要看,递进之前可不看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前后分句是一种递进关系。
表示递进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不但……而且……‛。
跟‚不但‛作用相同的词语有‚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等;跟‚而且‛相同的词语还有‚并‛、‚并且‛、‚也‛、‚还‛。
此外还有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甚至‛表示二级递进。
与‚甚至‛相同的词语还有‚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有趣的是‛等。
递进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后面分句是重点。
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二级递进是重点,多重递进最后是重点。
因此,递进之后要看,递进之前可不看。
例如:【例1】北京市采取的公交优先战略除了是为了奥运会创造畅通的交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北京市居民的公交意识和某种程度上的公民意识,北京市居民的这两种意识塑造对北京市的长远发展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A. 北京奥运会B. 奥运会的交通环境C. 北京人的两种意识D. 北京市公交的优先战略【答案】C【解析】递进之后是重点,我们通过表递进的关联词‚更重要的是‛,把握后面的主题句,确定正确答案为C。
递进之前‚公交优先战略‛不是作者想表达的重点。
二、转折之后要看,转折之前可不看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前后分句是一种转折关系。
前面分句说出一层意思,后面分句说出另外一层意思,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
表示转折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虽然……但是……‛。
跟‚虽然‛作用相同的还有‚尽管‛、‚虽说‛、‚固然‛等;跟‚但是‛作用相同的还有‚可是‛、‚不过‛、‚然而‛、‚却‛等。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等也表示转折关系,为弱转折。
在一个文段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
因此,转折之后要看,转折之前可不看。
强转折和弱转折同时出现时,强转折通常是重点。
例如:【例2】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
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
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
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A. 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B. 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C. 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D. 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的主题句在转折词‚但是‛之后,即‚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句就可以了。
从‚取决于‛可以看出社会冲突的功能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正确答案为B。
转折词‚但是‛之前讲的是社会冲突的功能,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省略不看。
三、结论部分要看,结论之外可不看一个分句说出原因,另一分句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是一种因果关系。
表示因果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因为……所以……‛。
跟‚因为‛作用相同的有‚由于‛、‚既然‛;跟‚所以‛作用相同的有‚因此‛、‚因而‛、‚可见‛、‚看来‛、‚那么‛、‚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等。
在一个文段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
因此结论部分要看,结论之外可不看。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是因为‛用倒装的形式强调原因,这时原因部分需要看。
例如:【例3】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才能在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不仅获得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而且也帮助她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骄人业绩。
当然,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仍然限制着女性潜能的发挥。
因此,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这段文字主要表述的是:A.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B. 女性更适合从事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C. 随着职业化的提高,女性要在事业上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D. 若没有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女性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答案】C【解析】结论后面是重点,文段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主题句‚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C是对文段的主题句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
四、必要条件要看,条件之外可不看一句提出条件,另一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的结果,这两句是一种条件关系。
这种条件是唯一、必要的,就是必要条件。
表示必要条件的标志有‚只有‛、‚必须‛、‚需要‛、‚除非‛、‚务必‛、‚如何‛、‚怎样‛等。
必要条件句引得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通常是文段中的重点。
因此,必要条件要看,条件之外可不看。
例如:【例4】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这种‚雪亮‛有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一种没有方向的自负。
而建立在‚多数人‛压过‚少数人‛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进片面和偏狭的陷井中,‚上级‛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个人‛;‚公众‛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群人‛,只有在‚顶天‛的压力和‚立地‛的责任互相补充下才能真正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才可能在博弈中避免‚一个人‛的片面和‚一群人‛的片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 质疑群众评议的合理性B. 群众的意志要得到合理的引导和约束C. 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D. 怎样在群众和上级间达到平衡【答案】C【解析】最后一句必要条件句是文段的主题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是文段的主题句,谈的是‚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C为正确答案。
五、总述部分要看,分述部分可不看行文脉络指的是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个文段有一定的行文脉络,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总述的部分通常是文段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措施,也通常是文段的主题句。
总述部分通常位于文段首句或末句,做题时我们需要把握首尾句原则。
分述部分是为了证明或解释总述部分的观点或措施,不是重点所在,因此可不看。
例如:【例5】‚红段子‛就要来了!在有关部委和几大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高调推动下,中国手机短信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
一场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在农历新年临近之际,拉开序幕。
其受重视程度,从参会人员可见一斑:工业与信息化部长奚国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撰文称: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奋进的短信,就是‚红段子‛。
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是:A. ‚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B. ‚红段子‛是很受欢迎的手机短信C. ‚红段子‛现象引起了领导的重视D. 什么是‚红段子‛【答案】A【解析】文段的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开篇重点介绍‚红段子‛就要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总领全文。
后文逐一介绍了相关的活动以及对于红段子的解释介绍,属于叙述部分。
那么段首句才是文段的重点,A是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
而C、D两项为片段信息,并非重点,B是无关选项。
所以选择A选项。
这里我们把握首句总述部分就可以了,后面分述部分可以不看。
六、主句部分要看,方式状语可不看遇到长难句时,我们要把握句子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
句子的枝叶,包括定语、状语、补语,是为修饰句子的主干服务的,可以省略不看。
‚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得‛连接补语和中心语,这些助词是句子枝叶的标志。
例如:【例6】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A. 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B. 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C. 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D. 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方式状语‚随着……‛可不看,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前面句子枝叶可以不看,把握主干,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
七、解决问题要看,目的本身可不看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答案。
引导目的的词语有‚为了‛、‚要想‛、‚想要‛、‚才‛等。
表示‚解决问题‛的词语有‚必须、需要、应该‛等。
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是必要条件,解决问题的措施是重点。
例如:【例7】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A. 收入均衡难以实现B. 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D.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结论之后是重点,我们可以确定‚所以‛后面是主题句所在。
主题句中‚为了‛表示目的,可以不看,要看‚必须‛引导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再分配过程‛,正确答案为B。
八、文段观点要看,举例本身可不看举例的标志有‚比如‛、‚正如‛、‚例如‛、‚以……为例‛、‚……是一个例证‛。
此外,故事、数据等均可为例证。
举例是为了说明前后观点,重点找前后观点。
例子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省略。
围绕举例的选项是命题人设臵的陷阱,应排除不选。
例如:【例8】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味。
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曾引用两句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一句是:‚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另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这段话的主旨是:A. 巴尔扎克发现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B.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C.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D. 一个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才会具有较高的生活境界【答案】B【解析】文段从行文脉络上看属于典型的总分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