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让阅读成为“悦读”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引发思考、指导复述和背诵等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想象、模拟表演、设置问题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动起来,多角度感受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
关键字:情境阅读自主愉快
正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是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创设情境的时机
1.在导入新课时。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
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
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2.在理解词句时。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
语文学习尤其是内容的理解上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泛泛而谈,而是要紧扣语言文字去体验和感悟。
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词句在情景中比较,加深理解,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学对字歌时,我让孩子们自由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其他的反义词孩子们的理解都不错,还能灵活运用,可说到“冷漠对热忱”时,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被请到的孩子也没能说清楚。
这对反义词确实是本课的难点,我该怎样深入浅出的给孩子们讲解呢?我灵机一动,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一位老爷爷走着走着突然倒在了地上。
然后,我让学生说说热忱的人和冷漠的人的不同表现。
这样,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轻松体会到了“冷漠和热忱”的意思。
3.在引发思考时。
有的问题比较抽象,比较难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思考,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例如,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诸葛亮要将二十条草船一字排开,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让兵士擂鼓呐喊,后又将船调个头,船头向西,船尾向东这一安排的理由。
可应用几艘草船的实物模型,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行现场演示,这样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学得来劲,理解得也透彻。
4.在复述背诵时。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片断时,使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记忆。
例如,教《草船借箭》时,为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复述中来,教学中,可以创设“假如你是鲁肃、诸葛亮、曹操会怎样把草船借箭这件事向周瑜讲?”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以故事
中人物的口吻讲述相关的情节。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让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又复述了课文,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创设情境的手段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感悟课文。
1、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再现历史等功能,运用它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
特别是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性课文,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飞夺泸定桥》等,如果仅凭课本的语言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那种情景的。
此时,就很有必要借助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深入,朗读才能入境。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当年志愿军离朝的录像片段,使学生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依依惜别人群中的一员,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朗读.
2、展开想象,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想象的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展现阅读个性。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学生阅读个性,充分感受草原之美,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
先是播放一段一碧千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录像,并配上一段悠扬轻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之大、之美、之奇后,教师让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想象草原之美,并用上自己最喜欢的比喻句来表达草原之美。
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得到充分的激刺,顿时美意迸发。
生1:草原像绿色的大海,羊群像一片片白帆。
生2:羊群是碧绿大海中的朵朵浪花。
生3:我是一只喜爱自由的小羊羔。
啊,绿色的大草地是我喜爱的睡床。
……
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教师事前意想不到的。
通过想象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想象,锻炼形象思维,创造课文内容之美,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3、质疑探究,创设情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
创设“探究”的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种中,教师有意识设置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投入探索结果的意愿,焕发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学《登山》一课,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当你们知道列宁在返回的时,有充足的时间走平缓的路,但他仍然走近而危险的路,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立刻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知道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近路?”
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狼与小羊的言行跟现实生活中的狼与小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见到小羊没有马上扑过去吃了小羊,而是要多次的找碴?”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实现中的狼是不会跟
小羊说那么多“废话”的,为什么文中的狼没有马上扑过去把小羊给吃了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对“三次找碴儿”进行探讨研究。
经过小组互动的讨论,教师的引导点拨,同学们终于体会到,狼不仅是一个凶恶的坏蛋,而且还是个十分虚伪、狡猾的东西。
4、活动表演,创设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使学生愿学、要学、乐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表演需要学生揣摩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让学生在读中演,演中悟,悟中得,变强调接受、机械学习为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潜能,巧设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实现其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变为在自主学习。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阅读成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