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凯恩斯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四、研究方法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一、市场失灵(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2)主要表现: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外部性:消极影响)2.收入分配不公平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1)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2)失败的原因:1.政府决策失误;2.政府行为失误;3.政府职能失效;4.政府作用失效★三、公共产品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特征:(1)非排他性。
是指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2)非竞争性。
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是否排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课本P25★四、公共产品的分类1.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2.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五、公共产品的提供P27(1)纯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提供(“免费搭车”)(2)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市场合作提供六、财政职能及基本内容(1)资源配置职能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2.调节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工具: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税收)(2)收入分配职能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主要工具: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转移支付;税收)(3)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主要工具: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财政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以稳定增长为核心,以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为两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七、财政职能的主要执行工具1.财政支出;2.税收;3.政府转移支付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支出用途分类(2)按政府功能(职能)分类★(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1.财政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出弹性;3.边际财政支出倾向三、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三个理论,了解基本内容)1.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2.皮考卡和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民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是政府公共支出的约束条件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发展模型强调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作用发挥的不同强度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社会与历史因素五、公共产品的属性1.政府采购主管机构2.政府采购法律体系3.政府采购模式a.集中采购模式;b.分散采购模式;c.半集中半分散的采购模式4.采购官员管理5.质疑与申诉机制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一、文教科卫(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支出(1)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是社会消费支出(2)必要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教育是科学技术这种第一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3.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二、教育支出(1)教育事业产品的性质:1.教育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2.教育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教育是一种具有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的过程和活动(2)教育活动的分类1.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2.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企业需要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三、卫生支出政府介入卫生事业的原因、理论依据:1.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产品,它的利益是社会公众无差别的享受到的,因此它必须由政府出资提供;2.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的免费服务;3.公平的收入分配。
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这样会陷入“贫困的循环”四、政府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的特点:1.政府投资的公共性、基础性特点2.政府投资的开发性和战略性特点3.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特点非政府投资特点:1.投资动机:营利性;2.投资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3.投资领域:选择上大多只能从事数额小周转快见效快的短期投资(2)政府投资的必要性1.是克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所存在的某些失灵表现的必要手段2.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3.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条件下,政府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资,还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3)政府投资的领域选择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应以公益性和一部分基础性项目为重点(4)我国政府财政投资性支出主要表现为基本建设投入及财政支农资金五、基本建设投资六、财政支农支出必要性;1.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要通过加工、流通辗转折射出来;2.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3.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与市场风险同在,生产难免有周期波动;4.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加之农业需固定资产多而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而资金周转慢七、财政投融资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八、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五章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1)概念: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2)特征: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2.参与上的强制性;(2)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1.调节投融资;2.平衡需求;3.收入再分配;4.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四、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1.国家财政负担即国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方向的开支,这是社会保障基金中重要的、稳定的来源2.企业(雇主)缴纳社会保障费,是社会保障基金的又一重要来源3.个人负担一部分社会保障费(特别是社会保险费)是必要的五、社会保障的筹集模式及其优缺点(1)现收现付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优点:操作简便易行缺点:在支出需求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为保证费用支出之需,需大幅度提高收费率,会引起筹资对象负担加重,出现费用征集与支付的危机。
从长期看,经济波二、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及其衡量指标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2.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三、制约税收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时最为基础的2.公共需求一定政府时期需要多少财政收入,除了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关以外,还与公共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3.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总水平升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现行税收制度;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1)概念:亦称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税收负担全部地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2)影响因素:1.税种性质;2.定价方式;3.供求弹性;4.征税范围的宽度;5.市场结构;6.市场价值判断转嫁税负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且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受制约最基本的条件是商品或要素的价格能否自由变动(自由定价方式是税负转嫁的条件)。
还有诸多如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征税范围的宽窄等三、税收的制度要素1.总则;2.纳税义务人;3.征税对象;4.税目;5.计税依据;6.税率;7.纳税环节、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8.减税与免税(“起征点”其实叫做免税额);9.罚则;10.附则四、税收的分类(1)商品与劳务税类1.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2.关税和船舶吨税;3.烟叶税;4.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3)财产与行为税类1.房产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2.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3.印花税(4)资源税类1.资源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五、税制结构的特点及其优缺点(1)以商品与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特点:1.课征普遍;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优点:1.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的足额和稳定;2.对征管水平的要求不高;3.商品与劳务税可能抑制消费,从而增加储蓄和投资缺点:1.违背税收“中性原则”,带来超额负担,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2.均采用一个税率,使税收公平性收到局限;3.使普通消费者承担更多转嫁来的税负,而富人承担的被转嫁的税负则较少,使税收的公平性降低(2)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特点: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有弹性(所得税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税制结构的特点)优点:1.采用累进税率,对当期所得而不是收入或财产征税,体现量能纳税的税收公平原则;2.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3.较多采用直接税,征税较少存在于流转环节,减少了税负转嫁,同时较少产生对市场运行的扭曲作用缺点:1.抑制储蓄和投资,对经济效益造成损害,妨碍经济发展;2.对税收征管水平的要求很高,即使征管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也难以做到征管完善六、我国现阶段五大税种(1)增值税(分类、特点)分类:1.生产型增值税:在认定增值额时不允许将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其折旧予于减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