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1.你对教师专业是怎样认识的?你心目中的化学教师形象是怎样的?2.结合学习化学课程(中学或大学阶段)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实例,谈谈你对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必要性的认识。
3.当今化学教育发展趋向如何?你对此有什么认识?4.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题1 化学课程1. 何为科学素养?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为什么要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2. 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试结合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实例,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3、化学教学大纲一般包括那几方面内容?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建构的内容体系有何特点?5.中学化学教学应培养什么能力?6.我国义务制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是什么?8.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特点?各个课程模块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是什么?9.化学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0.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什么?11.从哪些方面评价化学教材?主题2 化学教学的设计与方法1.化学教学特征是什么?如何阐明这一特征?2.化学教学论与认识论、科学方法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关系?3.现代教学设计跟“备课”是不是一回事?请详细论述。
4.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处理好那些关系?5.实现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统一的关键是什么?6.化学教学活动由哪几个因素组成?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8.化学学习的特征是什么?通过化学学习要求培养的发展学生那些能力?9.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采取哪些方法?10.直观教具在化学教学中有什么作用?使用时有什么基本要求?-主题3 化学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实施1.化学教学系统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2.化学教学过程的教学控制的实质是什么?学习控制主要的体现的基本方式是什么?3.化学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4.备课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5.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综合式教职工案包括哪些内容?6.做好化学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应以什么?7.化学课堂教党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8.在化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处理好那些关系?9.化学课堂教学分析评价要注意什么?10.组织化学课处作业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1.化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2.化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是什么?活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主题4 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1.测量和评价化学成绩对化学质量的提高有什么作用?2.如何进行书面考试测量?(程序)3.考试质量分析一般包括哪些内容?4.依据什么对化学教学进行评价?主题5 化学具体教学策略5.1化学用语教学1.化学用语如何进行分类?5.2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们的方法是什么?2.化学基本概念如何分类?各类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处理?3.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方法总的要求是什么?4.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5.如何结合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试举例说明。
5.3 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1.化学基础理论在化学教材和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2.中学化教材中化学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各部分理论教材具有哪些共同特点?4.在化学基础理论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5.4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材的依据是什么?2.中学化学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体系有什么特点?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要求是什么?5.5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1.有机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2.有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编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在编排体系上如何具体体现?3.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6 化学与生活知识的教学1.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与生产联系知识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2.生产和生活中化学知识教学基本要求是什么?3.如何进行化学生产知识教学?4.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可采用哪几种教学方法?5.6化学习题的教学1.化学习题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练习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如何上好习题课?4.指导学生解简答题的思路是什么?5. 解化学计算习题的要领是什么?6. 解实验题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主题6 化学教学研究的方法1.化学教学研究中的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何?2. 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3.使用文献是应注意什么问题?4、观察法的要求是什么?5.调查法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6.如何进行实验法研究?7.撰写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8.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组成是什么?2005A试题一、是非题(20分,每题5分)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括号内标T或F):1、“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的同义语。
()2、化学课程就是指课程标准与教材。
()3、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关于科学概念的知识。
()4、教材栏目的设置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化学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2.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pH值是否会变化为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
3. 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
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4.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85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85、5;83、5;80、5。
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步,为什么?三、设计题(40分,每题20分)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水与酒精混合后的现象。
2按给出的教材内容(《溶液的酸碱性》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1). 编写一节课的教学方案;(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答案一、是非题(20分)F;F;F;T(每题5分)二、简答题(40分)1、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有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10分)2个必修模块:化学1(2学分,36课时);化学2(2学分,36课时);6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为2学分,36课时)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6分)学生在学完必修课时化学1和化学2后,至少要在6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选修课程则在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功能有所侧重。
设置了模块内容的体系有所不同,有的着力反应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则充分体现了化学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4分)2、PH=6.0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倍),PH不会变为8.0 (4分)。
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电离程度加剧,H2OH+ + OH-由于产生的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0,而不会降到8.0。
(6分)3、教材A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
(4分)教材B,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6分)4、T1 =10Z1 +50 =50 (1分) T2= 10Z2 +50 =54 (1分)T3 =10Z3 + 50 =60 (1分)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4分)三、设计题1、体积变化温度变化②实证操作方案预测结果测量结果预测结果测量结果⑴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⑵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⑶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③选题反思总结(4分)2、(1)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2分),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2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2分)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分)[教学目标] (2分)1、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2、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3、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2分)重点:1.理解溶液的酸碱性;2.掌握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情况及操作方法;3.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初步学会pH 试纸的使用方法。
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单元学情分析] (2分)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策略] (2分)(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
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
(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情景导入:导入的过程和方法(5分),趣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3分),学生的可接受性(2分)。
[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2005B试题一、是非题(20分,每题5分)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括号内标T或F):1、化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知识技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