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教学论试题8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8及答案

1、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A. 特殊的认识过程B. 实践过程C. 科学认识过程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2、教学目标是指()A. 预期的教学效果B. 教学目的C. 培养目标D. 预期的学习结果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A. 教学科目B. 教学进程C. 教学目的、容和围D. 前三项都包括4、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A. 图式B. 同化C. 顺应D. 平衡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A. 化学基础理论课B. 化学复习课C. 化学实验课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6、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A. 2w1=w2B. 2w2=w1C. w2>2w1D. w1<w2<2w17、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今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

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A. 无机物B. 有机物C. 盐类D. 非金属单质8、5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FeCl3溶液,加入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所需加入NaOH物质的量最少的是()A. 1.5 molB. 3 molC. 2 molD. 4 mol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国有侦察小分队到德国法西斯一座十分隐蔽且戒备森严的军火厂。

上级要求小分队在3天必须炸毁它,结果他们用10多只涂有化学药剂的老鼠完成了任务。

据你推测这种化学药剂是()A. TNTB. KMO4 和 H2SO4C. 黑火药和炸药D. 白磷的CS2溶液1.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

【回答要点】(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设计题1.通过“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的锈蚀情况”的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回答要点】[创设情景]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每年因钢铁生锈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在不同条件下对铁的生锈产生哪些影响?[提出假设] 1与空气接触;2与水蒸汽接触;3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实验验证]实验1:取一只干燥试管,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实验2:取一只试管,放入一根铁钉,加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实验3:取一只试管,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

[结 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或隔离空气只与水反应都不生锈,当铁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时才会生锈。

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

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氯气与硫氧化性强弱的探究。

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

【回答要点】要求按模式的结构设计。

参考案例:提出问题: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S和Cl 2都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那么他们之间的氧化性强弱的关系如何呢?猜想与假设:从他们的原子结构看,他们都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氯的原子半径小于硫,氯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硫强。

而氧化性是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故得电子的能力为:氯大于硫。

因而可推测他们单质氧化性的强弱为:Cl 2>S 。

实验验证:(1)组织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依据氧化性强弱不同。

① Fe+S ② Fe+ Cl 2 可通过反应后检验产物成分判断。

(2)学生进行实验验证①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 溶液,无颜色变化,说明S 把铁氧化为+2价。

② 产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Cl 2把铁氧化为+3价。

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他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S。

整合应用: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氧化而得到的是()A、FeSB、Fe3O4C、FeCl3D、FeCl24.通过“从碳酸饮料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回答要点】本题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包含五个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参考下列方案:【问题的提出】炎热的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喝碳酸饮料,当打开碳酸饮料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你们知道这气体有怎样的性质呢?【提出假设】假设: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验证假设】打开一瓶汽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手机适量的气体。

再把收集的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打开一瓶汽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手机适量的气体。

再把收集的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可以看到燃着的蜡烛熄灭了。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交流与应用】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因此我们可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

六、论述题1.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

回答要点:(1)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

(3)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a. 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b. 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c. 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d. 加强教学反馈。

2.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

(要求不少于300字)回答要点:围绕下述观点论述:(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①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

“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

②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

(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①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②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

③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④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

A: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B: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C: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D:多元沟通。

E:加强教学反馈,及时调控教学。

七、综合应用题1、请设计“盐类水解”一课时的教案。

【答题要点】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5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容不合适再扣分。

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

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

不同知识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5分,引入与结束阶段各1分,展开阶段3分,没有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扣1分。

板书设计:各级标题层次关系合理,体现核心容,如果有错别字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要扣分。

板书设计占5分。

2、简明分析现行高中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和概念理论知识的体系。

【答题要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是按照族来组织的,例如高一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高二学习氮族;有机化合物知识主要分为两大类:烃和烃的衍生物,分别从典型的具体代表物的学习上升到类别。

(2分)概念理论知识主要是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一是考虑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一是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

主要的体系为:高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键),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含平衡常数、盐类水解、中和滴定、电离度删)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含金属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配平、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离子反应的本质、化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