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先上下,再前后
二、记忆的发展 0—3 个月 :以条件反射 为主,时间逐渐延长 3—6 :长时记忆能 力发展 6—12 :出现认生现 象,模仿动作 12— :延迟模仿
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及特点:直观性和行 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 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 狭隘性、形象性、思维与语言的 联系
本节重点
1.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4点意义 2.婴儿期动作的发展的规律性 3.婴儿期主要的动作发展(抓握和行走) 4.习惯范示和优先注视范示 5.婴儿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6.恐惧的种类 7.依恋.依恋的发展(鲍尔比).依恋的类型(艾斯 沃斯)
通过动作的研究,可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 内容和水平.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 动作的发展是检查的重点。
(三)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 认知的发展
抓握动作和独立,使他的认识能力增强。
(四)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 交往能力发展
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原来的依 赖,逐渐转向主动。
不 单词句:1—1.5岁 球球、抱抱 完 整 电报句: 1.5—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句 完 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 整 复杂句:老师教我们作游戏 句 复合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 就看电视了
1-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3岁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 3、句法的发展:单词, 双词,电报, 完整的简单句, 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三)恐惧的发展 本能的恐惧:大声响、位置突然改变,疼痛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水烫过 怕生:陌生人焦虑 6—8个月出现 预测性恐惧:害怕黑 二、气质 托马斯将儿童气质分为: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 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鲍尔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二)依恋类型 安全型: 艾斯沃斯 回避型: 反抗型: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性(3点) 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点 1、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四指 2、从不随意到随意 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最早是头部动作,其次是 躯干,最后是脚的动作。 (2)近远原则:上肢动作为例,上臂先成熟, 其次是肘、手腕、手,手指动作最晚 (3)大小原则:即大肌肉到小肌肉,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 负强化解释语言的获得.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 班杜拉、 布鲁纳)
(2)社会学习说—儿童通过模仿学习成人 的言语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质量提高 3、句法的发展:单词,双词,电报,完整的简 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举例) 4 、简单发音----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 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感联结. 安斯沃斯(1983)采取”陌生人情景测验”法得出: 安全型依恋(自信快乐) 焦虑矛盾型依恋(分离焦虑) 回避型依恋关系(对人疏远.冷漠)
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
你是那种类型?
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 我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 害怕别人离我太近.(56%) 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 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 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 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想离我而去.我想 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 跑别人.(19%)
第二单元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方法是把新生 儿当作是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后来习惯 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促进了婴儿感知能 力发展的研究。其中习惯化范式包括习惯 化和去习惯化。优先注视又称刺激偏爱程 序,是以优先注视和注视时间为指标的. (二)视觉的发展:眼睛觉察和辨认刺激需 要一定的视觉技能, 主要有视觉集中、视 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是婴儿从外部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 环境的重要手段,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 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 能力。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味觉: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以面部表情和 身体活动来表现对味道的反应。 嗅觉:习惯化和适应 肤觉:温觉反应和痛觉反应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析简单形状 深度知觉:吉普森等的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具
三、婴儿主要的动作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是 动作发展的重点.他的意义 在于:主动探索周围事物; 开始操作工具;多种感觉协 调,为知觉奠定基础。通常 在5、6月间出现。 (二)独立行走 意义 :活动具有主动性; 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 围人的交往机会。
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塞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成熟是 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但是什么成熟程 度最好呢?结果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 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 早期是学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 最好;成熟中期学习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 晚期学习效果好;成熟晚期效果较差。 著名的”爬梯实验”
第三单元 婴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 称社会化过程.即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 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适应社 会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的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二)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应答性—操作性—社会性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做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自 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主体我的发展(0-15个月) 客体我(15-24个月) 主体我到客体我是自我意识 发展的飞跃. 哈特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 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主要研究0-3岁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单元 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4点 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点)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婴儿运用已有的动 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没有动作, 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相关主题